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行政垄断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竞争的环境应该是公平的.但由于我国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长期的行政垄断行为,不仅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相适应.文章分析了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危害性及其成因,力图指出当前我国在立法规制行政垄断方面存在的诸多缺陷,并探讨如何从立法上尤其是行政立法上进一步完善对行政垄断的规制.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正是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文章试从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功能、社会治理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信访制度的雏形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那时起它作为表达民愿、参与政治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访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权救济方式,它的功能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信访体制不顺,机构庞杂;信访功能错位,责重权轻;信访程序缺失,立案不规范以及信访人的法律救济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致使信访作为一种非诉救济方式却很难再实现其化解纠纷、救济权利的目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信访制度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构,不断规范信访制度,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信访制度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中国信访制度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晋胜 《晋阳学刊》2005,(3):115-117
技术合同作为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法律形式,有着特定的范式、内容和要求.以经济学的视角对其范式、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现有的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成果中,对其政治成因所进行的分析大都是罗列式的,没有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探究。文章通过对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内因和外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行政在运作过程中裹藏着不公正的可能。行政裁量权的积极作用虽有目共睹,但其消极运作会使行政不公正的可能变成现实,使行政公正的存疑成为必然。因此,解决行政公正与否的问题,应着力放在行政人员的执政道德、行权观念、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等意识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文章通过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意识、直接原因、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成因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公正存疑的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律关系孕育、蕴涵、裹藏着行政不公正,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使行政公正存有诸多可疑,行政公正的可疑性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群体性事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加剧,有着历史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社会心理的诸多根源。群体性事件固然有社会危害的一面,也有其客观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治理对策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意识、法治知识、法治制度,是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的三个重要方面。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助于群体行为秩序化观念的培养和增强,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