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形似”之说,从梁代的刘勰开始,经唐而宋,“形似”说就逐步向“神似”说转化。也就是说,“形象思维”逐渐被“神思”、“妙悟”所替代。用当今流行的诗论术语说,是从“形象”向“意象”转化。这一转化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文学理论专著中最早提到“形”的是西晋陆机的《文赋》:“情憧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即是讲构思过程中诗人情感与物象的关系;“诗缘情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把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运 《学术探索》2004,(2):104-109
作者认为,书、画、诗的形式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最有代表性。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画家以"气韵"与"形模"合作,发展到"写意"而走向绘画艺术的高峰。诗则是由诗人自己创制种种形式,又在越来越严格的形式中自由施展而显示诗人的才能。当传统的形式被用得烂熟而失去制约感,探索、创造新形式便成为一代才人"再领风骚"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已具有明确的积极的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格美,不同于道家以“柔”为人格之本,主张刚柔相济并以刚(“刚”、“勇”、“直”、“敏”)为主导,因此而有孟子提倡的正气浩然的“大丈夫”人格与荀子理想中的“全”而“粹”的“至文”人格。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达 ,较之诗、乐、舞、绘画 ,本来算是晚出者 ,但也奇怪 ,它一出现 ,对于原来工具性质的文字及其书写 ,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随之有理论的表述 ;而种种理论表述较之已有千年积淀的语言文学与造型艺术理论 ,显示出明显的超越姿态。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绘画理论资料 ,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 ,你会惊奇地发现 :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 )的“衢路”(刘勰语 )上 ,竟然起着“导夫先路”(屈原语 )的作用 ,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 ,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韵”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韵”的美学内涵陈良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诗学中,“韵”是一个多义术语,有形的韵文之用“韵”(如《文心雕龙·声律》所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叠韵离句而必”)固然是它的初义,而超越此义作无形的把握,用以品人、品诗、品字、品画乃至在一切文艺样式的审...  相似文献   
6.
《易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占卜书。明代中叶以后虽有一些有见识的学者诗人注意到了它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但仍未能使其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应有的地位。本文认为,《易林》是汉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它的篇幅之钷、思想内容之广且深、艺术表现之新而美,在汉代文学尤其是汉诗领域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荀子与屈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自觉地“作诗言志”的两位文学家。荀子通过作《佹诗》将已成为文献的《诗》还原为文体的诗,并界定诗人所言之“志”应在“圣人之道”的范畴,这对汉代诗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是新体诗的创造者,他在《离骚》、《九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诗学观念,归纳有三:一是“发愤以抒情”,“抚情效志”,确认诗是表达个人情志的文体;二是“露才扬己”,突出抒情诗歌的个性化表现;三是“怀质抱情”,“内美”与“脩能”并重,以“情”为文采与美的表现。屈原这些诗学观念,奠定了中国抒情文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诗话学论要     
本文专论中国诗话,从诗话文体流变,诗话对中国诗歌资源的接受与采撷,诗话文 体的悟性、不拘一格和诗话语言特征三方面作了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10.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