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承认视野中的生态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彼得.温茨以"同心圆"框架喻示了一种以亲密性为间距的正义论,并将之付诸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着重大价值的生态正义理论,但其中的问题在于对社会结构的群体划分仍然不明确。从承认正义的多元认同出发,把经济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因素理解成为一个整体,倒是能为生态正义的社会实现提供当代性的清晰视角。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多元化主体性要求主要是对人的实践方式进行生态控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性要求以人的生态性存在为人性预设,人的生态性存在意味着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这种二重性的统一成为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性根源。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导性价值指向就在于人本导向,即以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是由于物质性需要忽视和遮蔽了人的生态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需要是人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需要,生态需要在人类需要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将会导致人类的物质性需要的根本变革。生态需要对人类实践的内在规定性具体体现为生态制约原则、德性自律原则以及理性自觉原则,这种内在规定性的现实化要求人们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性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新型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为指导的人类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和建构原则是以一系列的生态原理和规则为依据的,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5.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为显问题。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非人”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建构了自己关于“人的方式”的理论架构。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方式、人的存在方式是“总体的人”以具体的“全面的方式”即物质性基地的对象性方式、现实性展开的实践性方式以及历史性生成的社会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立体架构和主导脉络。  相似文献   
6.
生态理性研究是生态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目前学界对生态理性的研究既呈现着多元差异,同时又蕴含着共性原则。国内学者以极为开阔的视野,把这种新生理论与多种学科结合起来,使生态理性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但是国内研究还存在理论界定不清晰、实践应用研究薄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如果说,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则是小生产者的发展过程。小生产文化心理是小生产者主观世界的重要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小生产文化心理的转型在整个社会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为人的本质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并作为外在的文明内化为人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要素。人的内在本质外化出来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实践在人的发展的不同环节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为人的本质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并作为外在的文明内化为人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要素。人的内在本质外化出来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实践在人的发展的不同环节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保制度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在政策布局、法律法规、机构整合方面取得很多成效,但是仍不能适应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深化体制改革。只有从多领域、多阶段、多主体进行制度规范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