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统计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校105周年的历史上,苏州大学曾两次尝试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即实施"古安系列"教学法和试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它们不但提升了苏州大学英语教学的层次,而且对其他学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别琴英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琴英语”是华人在早期中外贸易交往的实践中逐步发明的中英混杂语言。由于晚清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别琴英语”由“广州英语”发展到“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虽是一种很不规范的英语,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当今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而来,新教传教士相继在华兴办教会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训练妇女基督教徒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作为教会传教事业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成为教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虽是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的载体,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京师同文馆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开设科学课程,用英(外)语教学科学,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提升了英(外)语教学层次,增强了洋务学西学运动的实用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迈出了我国英(外)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东吴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教学实践,其独具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引领了当时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潮流;同时,东吴大学拥有当时高教界一流的教师,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6.
出于办理洋务和实施新政的需要,清政府在1872年至1911年期间3次较大规模地派遣学生赴英美官费留学。3次英语留学教育是清政府学西学的3个重要标志,也是清末英语教学的3个重大事件。但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3次英语留学教育在派遣基础、计划目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呈现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努力培养"于汉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英文达出,干英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汉文达出"学贯中西人才.东吴大学班歌、级歌和校歌热情抒发东吴情怀,颂扬东吴精神,演绎东吴传统.  相似文献   
8.
晚清"语法-翻译"教学法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晚清学校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同一时期盛行欧洲的“语法- 翻译”教学法。晚清“语法- 翻译”教学法不但是一种与晚清各种考试制度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以及潜在口语表达素质方面也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实际口语产出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东吴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制大学和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人才荟萃、群星璀璨,沉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特色办学理念和传统,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潮流.这些教育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吴献书等一批东吴英语名师的突出贡献,有赖于东吴英语名师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