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中后期,画坛对“逸”的阐释,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与 《南田画跋》为基础,从“逸气”、“逸品”与“逸笔”三个层面,阐析明末清初绘画之“逸”的内涵与特征。 明末清初时期,画理之“逸”重在意会,因而难以言明,各家画理皆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逸”所包含的 “脱离”之本意,以及隐于山水林泉间的风尚与情怀。超凡脱俗的意境与隐逸的精神仍是绘画之“逸”的必备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通过绘事实践,逐渐将不拘于常规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纳入“逸”高绝脱俗的审美范畴之中,由此推动了“逸”逐步放纵化的表现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约从17世纪开始就有了关于“哲学史”的专题论文。但它们完全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历史,它们不是从哲学的起点上去探索追寻哲学的发展,甚至不沿着编年史的顺序研究。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古老的“图解纪录式”传统。它们出于哲学的原因来研究哲学史,对以往的哲学观点或立场感兴趣,因为它们认为某些观点和立场仍有价值。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许多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17世纪开始的哲学史研究及18世纪末康德的哲学史研究都属于这一种。但这不是我所感兴趣的历史学意义上的哲学史。重建哲学发展的事业虽然渊源于哲学上的兴趣,但事实上并不依赖于它。故19世纪期间一些历史学家摒弃了这种哲学史研究中的哲学上的设想。他们使哲学史成为一门从历史学角度振兴哲学发展的学科。这门学科对以往的观点是否还有哲学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性的审美实践的新探索──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读后罗筠筠读罢姚文放的《现代文艺社会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使我对文艺社会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早在2000年前就已诞生的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各种理论(姑且西方以柏拉图、亚...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6.
1998年4月20日到25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了“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对近百年的中国美学进行集中的研讨,与会学者对百年来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特点、重要的美学家的地位和美学理论的学术价值等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其中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即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历程的反思和对现、当代中国美学和美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新世纪审美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文化的理论前提之下,面向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将审美文化建构视为可操作的系统工程,从设计者、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四个方面,论述审美文化建构的意义、所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以构建一种适合人的本性的审美生活与审美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便是典型代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伴随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古琴文化发展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士人琴与艺人琴的分化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琴派的分化也更为明晰,出现了阁谱、江西谱、浙谱为代表的京派、江西派和浙派。欧阳修不仅是当时士人琴的杰出代表,也是江西琴派形成的关键人物。欧阳修琴学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琴学观念主要体现于琴以载道、琴养身心、琴之审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针对科技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单面人”,许多人文学家都认识到割裂感性和理性,片面强调理性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承担起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单面人”,即仅仅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审美文化中种种现象对这种“单面人”出现的影响,从审美教育进而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如何面对和扭转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