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教师人格研究及其对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人格作为教师影响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到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根据近二十年来我国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从优秀教师的典型人格特征、影响教师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教师人格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教师人格与自身心理健康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聘任和选拔教师应考虑其人格特征;教师培训既要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发展,更要重视教师优良人格特征的塑造和培育;注重教师培训的生态效应,强调行动研究,增强培训活动的人格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多地办学,由于地理距离拉大,管理层级增加,主分校之别,利益的调整,部分教职工的敬业精神有所松懈.文章从制度构建、方法探寻方面探讨了在高校存在两地或多地办学的状况下,怎样培养和加强教职工的敬业精神的课题,并阐明了教职工敬业精神的培养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社会学的观点从现代人社会化的理论含义、现代人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和现代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等三个方面,对现代人经过社会化科学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健康和谐地成长,成为现代社会所期望的“社会人”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凉山民族地区是全国三大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进而造成小学全科教师师资不足在凉山民 族地区普遍存在。小学全科教师以跨学科教学为核心能力,而目前凉山民族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未达到这样的要求。凉山民 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应该是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承担多门不同学 科课程的教学。凉山民族地区全科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历史性,针对其培养可以采用以公费师范生和普通小学全科教 师选拔培养为主要途径,结合本专科不同层级培养,加大现有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在职培训力度,最终实现凉山民族地 区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达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凉山州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深入分析、探索和总结适合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将教师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4321"模式.实践表明: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自我成长和教育教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多地办学,由于地理距离拉大,管理层级增加,主分校之别,利益的调整,部分教职工的敬业精神有所松懈。文章从制度构建、方法探寻方面探讨了在高校存在两地或多地办学的状况下,怎样培养和加强教职工的敬业精神的课题,并阐明了教职工敬业精神的培养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教师教育性质的认识,结合四川西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教师教育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有着新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西方关于挫折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其一是挫折情绪为何会产生;其二是挫折情绪会引起哪些反应.本文主要介绍第一方面的理论,包括:本能论、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ARC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挫折这一情绪状态的来源,也从不同角度给我们的挫折教育及其研究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思潮。随着全纳教育提倡的新理念如全纳教育的平等观;全纳教育的"积极参与"民主观;全纳教育的"集体合作"价值观以及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而言,全纳教育的这些新理念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一,全纳教育认为无论身处何地人的本质都是积极乐观的。其二,全纳教育强调人人平等。其三,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儒家强调的"为己之学"其实质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当前我们改正学风,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思潮;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引导大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