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复旦     
《人才开发》2005,(11):F0003-F0003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复旦大学,经过百年传承,如今已长成人才辈出的参天大树。在这棵大树的根基部分,首先是学校创始人马相伯,奠基人李登辉,开创者和大批支持攘助的仁人名士,乃至孙中山,也成为其时的校董,又有历任校长,各学科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的,但却铭记得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在校园里,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由时代的进步而老化,而淡忘,但大学精神却影响学生的事业,长久、直到永远。  相似文献   
3.
《云梦学刊》2008,(4):F0003-F0003
2008年5月31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30周年暨英文刊创刊庆典”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等出席会议并致词。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来电祝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夏征农发贺信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4.
夏商周 《领导文萃》2008,(15):107-111
六十年来,冯宋琼颐第一次回到上海。携家眷一同祭扫了祖父母宋耀如、倪桂珍之墓,走访了宋家老宅,还在复旦大学首度公开了其父宋子文生前的大量信件、家族照片以及宋与蒋介石来往电报等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5.
朱永新先生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苏青年之星”、“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苏州  相似文献   
6.
《学术探索》2014,(3):F0002-F0002,F0003
熊锡元先牛(1918-1999年),江西安义县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民族理论学家。1938年到1942年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云南大学政治系,194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7.
廉正祥 《中外书摘》2014,(11):10-13
做陈望道先生的助教 1948年夏天,王洪溥(后改名王火)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了。 毕业前,陈望道先生约洪溥谈话,问他毕业后有什么打算,知道洪溥还没有定下工作,就恳切地说:“洪溥大弟,我很看好你的才华和人品,你愿不愿意留校做我的助教?你看这形势,校方要给我派~个国民党右翼人士做助教,我不想要,你留下好吗?你有些社会关系属于上层人物,你可以让人托一下章益校长,这样,你来了,新闻系的事情就好办得多。留校还有个方便之处,以后申请赴美留学比较方便,学校可以代为申请奖学金。”  相似文献   
8.
正1单位体检时,我查出乳腺肿瘤。医生凭经验推断为良性,但还是建议我马上手术。儿子还有一个多月研究生毕业,我实在不想在最后关头给他添麻烦。拖到现在复查,医生就肿瘤的发展速度,建议我马上手术清除。也巧,还没走出医院,儿子打电话说打算继续读博。我一愣,这病吉凶未卜,除了儿子,我还能依靠谁?于是,我很委婉地说:"儿子,妈妈有点力不从心了,你看,能不能先回来,过一阵子咱再说这事儿?"儿子极不开心:"学业一旦中断,想再继续下去有多难呀!你不想供我,我就去卖血!"我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他爸在他12岁那年去世,这些年我咬着牙  相似文献   
9.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4,(22):50-50
正目前反腐起到的震慑作用是巨大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反腐败力量与腐败力量的强弱对比,破除了反腐制度建设的障碍。但也应当承认,以目前这种方式来反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一定要让官员对底线有所畏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谈改革深层次问题一个国家精神的衰败和一个国家文化的衰弱,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脸皮变厚,没羞耻感,甚至把羞耻都当成一种套话来说。  相似文献   
10.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朱维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月3月10日15时52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