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国际城市生态组织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在这样的城市中,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栖居于此的人类、动物、植物是和平共处,按自然规律生存,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污染的危害不再产生……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泉州生态市,重点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既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理论层面亟需开展探讨的基础问题.生态文明制度的逻辑理路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逻辑指针.针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逻辑内涵,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要基于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三维理路,并结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着力构建生态行为全程调控的行政规制制度、健全生态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市场培育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是现代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中的一个比较前沿与新颖的课题.生态型政府通过生态产权的规制,奠定生态市场发育的前提条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通过生态伦理意识的倡导,增强生态市场发展的文化支持.生态市场培育通过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呼应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和职能的转变;通过生态市场方法的政府运用,提高生态型政府构建的职能效率;通过生态保护目标的市场追求,推动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改变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迫在眉睫,生态市建设由此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地区生态市建设已初具规模。任何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执行主体、制度建设和资源供给的支撑,因此从这三方面对地方政府生态市建设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尤为必要。推进地方政府的生态市建设进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主要包括权责机制、规划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市建设是一种新的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课题组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市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现状,并针对建设生态市的优劣势,对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分析求解,提出了重庆市生态市建设总体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3,(33):12-13
虽然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即将花落福建,但毫无疑问,江苏已经率先抢跑。7月下旬,江苏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两步走"目标:到2017年,80%的省辖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22年,在全面建成生态省基础上,率先成为生态质量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江苏省还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表示,"生态,必将成为江苏的一张新名片!"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08,(43):20-21
项目背景与动因贵阳引领国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迅速展开。据统计,全国已有1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约有500个市、县开展了生态市县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8,(38):18-18
"规划大纲"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从理论走向实践继获得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市后,张家港市最近又率先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9月19日,张家港在全国第一家编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镇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生态市建设要求以系统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营造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最佳人居环境。生态市建设的路径是:以生态学理论和健商理念规划城市发展;强化城市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发展;重点治理城市环境中的污点和弱项;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系统配套机制;加快落实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