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960年刚果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始终把遏制苏联的渗透和避免"另一个朝鲜"作为其主要目标,为此大力支持联合国介入,并策动刚果政变,甚至暗杀卢蒙巴。同时,美国强调维护北约国家"集体安全"的重要性。然而,其欧洲盟国更关注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常以苏联威胁为借口,迫使美国做出让步与妥协,从而使其全球冷战目标受制于它们的地区目标。  相似文献   
2.
《领导文萃》2012,(20):57-60
美国"总统俱乐部"最神奇的一点就是不分党派恐怕没有什么俱乐部的头衔能超越它——其成员曾身居高位,身处美国权力的中心;他们互为劲敌,之后又能互相扶持,团结一心。这个俱乐部分享着只有过来人才懂的秘密,努力将美国梦代代传承。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节选了由南希·吉布斯和麦克·达菲共同撰写的《总统俱乐部》一书部分段落,向读者展示了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是盟军的最高统帅,在他的指挥下,盟军胜利完成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4.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灰色”策略比麦卡锡的反共反苏宣传话语更为巧妙,也更为有用。尽管这种策略不见得更道德。但却成为日后颠覆强悍苏联的有力力量,甚至在今日还深刻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5.
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依据美国政府近年公布的有关档案文件和匈牙利事件参加者的有关著述,对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相应政策进行探索。决定匈牙利事件及其机理的基本要素,在于苏联的犹豫不决、纳吉同造反者之间的政治距离、他对造反者的影响力之有限以及造反者的政治和组织特征。就变乱爆发后的事态发展而言,纳吉无法制约造反者这一点最为关键,它从根本上排除了以互相妥协来和平解决匈牙利事件的可能性。在此事件的酝酿和进行过程中,美国的政策特征是审慎和节制。在促进拉科西下台期间,这样的特征主要来自业已形成的演变战略思想;变乱爆发后,它又由于另一些因素得以维持,其中未经前人指出的,有艾森豪威尔总统异乎寻常地担扰苏联在绝望之中发动欧洲全面战争,还有美国政府同苏联相似,希望纳吉而非造反者主导局势,实现和同年波兰事件的结局相类似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艾森豪威尔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一生中最为“闪亮”的一段,不是蝉联两届担任美国总统,而是二战期间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众所周知,艾森豪威尔统领着这支由12个国家组成的几百万军队,任务之艰巨、情况之复杂,同样前所未有。要领导好12个国家部队所组成的盟军.使之同心协力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最关键的是要协调好各国军事元帅、将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印度支那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后美国对印度支那问题尤为重视,并把它纳入了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计划.杜鲁门时期是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酝酿时期,到1954年,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经艾森豪威尔的精心策划已完全成熟.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过于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因此其对印度支那的政策并不切实际.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后美国一步步走上战争的边缘,不断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8.
吴越 《公关世界》2008,(1):13-13
1957年10月14日,华盛顿。 这天,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67岁生日。华盛顿街道彩旗飘扬、标语醒目,白宫周围人山人海,华盛顿市万人空巷,等候着一个时刻的到来,这一刻,人们已经等了很久。  相似文献   
9.
二战中,盟军胜利登陆诺曼底之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发表讲话:"我们已经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在登陆之前,除了这份演讲稿之外,艾森豪威尔还准备了一份截然相反的讲话稿.那其实是一篇面对失败的演讲稿,内容是这样的:"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  相似文献   
10.
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兵黎巴嫩是继仁川登陆后美国最大的两栖军事行动。美国动用了140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出动飞机11000架次。外国学者认为伊拉克政变是促成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的主要原因,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是为了稳定伊拉克政变后日益恶化的中东局势,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本文作者根据已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没有伊拉克政变,美国也会干涉黎巴嫩内战。美国出兵干涉黎巴嫩内战的真实目的是通过黎巴嫩来建造美国的军事强权,同时向世界传递其政策的可信性,从而树立自己的威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