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8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的创作中曾出现过许多孤儿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王安忆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们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王安忆笔下的孤儿形象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她用一系列孤儿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反映了现代人在多重价值观选择面前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等一项项规定和措施的陆续出台,李东生、杨刚、刘铁男、李春城等十几名省部级高官的落马以及级别不等乃至村官的腐败分子被查处,彰显了自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强决心,人们也看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活力之源、希望所在。正如我国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所言,目前反腐败的形势呈现出中央对反腐的重视、认识的清醒、反思的勇气、高层的表率、行动的迅速、群众的拥护、良好的效果等九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近期一日一贪官的落马使我国反腐接近了“廉洁拐点”。  相似文献   
3.
海宁市春苗社会工作室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孤残儿童群体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2012年,社工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与爱同行”孤残儿童成长项目,并将海宁市26位社会散居孤儿也纳入了服务范围。社工对19位居住在海宁的孤儿进行了入户探访。通过探访,社工发现他们的生活基本都得到了保障,但有的儿童存在心理障碍、社会融入性差等问题,其中个别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很不理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社工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几位孤儿进行了个案介入,期望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欲和兴趣,帮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人类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化,文章主要讲述20世纪西方几股重要文化潮流,包括迷惘的一代、女权运动、马克思主义、意象主义运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正是这些文化潮流相互促进制约,带来20世纪的文化繁荣的盛局。  相似文献   
5.
顺治十四年,冒襄于南京举行了丁酉世盟高会,大会故交同盟子弟.雅集上众人共同抒发了故国之思及抗清思变的愿望,造成集体拒绝参加江南乡试的政治影响.然而由于同盟后人的敌国之思终究存在隔闵、抗争思想不够坚决及难以抗拒现实利益的诱惑,使得拒绝参加清廷科考只能是暂时性的偶发事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文学纵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性文学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 ,穿越时空 ,把女性自己写进文本 ,在历史长河留下了稀疏却温暖的灯光 ;“五四”运动将中国女性文学喷发成潮流 ,近百年来 ,中国女性文学在女性独立意识和价值上寻觅探求 ,并由外部世界逐步向女性内部空间挺进 ,在爱情、事业、姐妹情等古老又新奇的层面进行了执著又迷惘的文化探险 ,在苍凉又美丽的风景中迷茫又执著走向远方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     
《阅读与作文》2009,(7):23-26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现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斗士。  相似文献   
8.
仕途失意和爱情失落,使李商隐由早年的自我认同转向以后的认同迷惘。李商隐在他所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那个时代“多余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创作丰厚并一举获得"最具潜力新人奖"的女作家须一瓜,以其颇具反响的小说新作在新世纪文坛上大放异彩,她的小说细腻、深邃,常常以法律案件为引子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心灵的叩问和探讨。本文分别从社会、人性和生存思考三个方面阐释其作品的内涵,剖析她在展示生活残酷性的同时又执着于找寻生存意义的二重心态,力求展现其小说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