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文化大传统研究",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成果。叶舒宪《文化大传统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重新界定大小传统,指出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划分带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N级编码系统理论"是叶舒宪教授继"四重证据法"和"大、小传统"之后的又一理论创新,其以派生关系的大小为线索,将"无文字时代的文物与图像"、"文字"、"古代经典"……"当代创作"等若干级文化编码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系统。而贯穿于各级编码之间的主脉,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重心——神话原型。此理论突出强调了文化大传统视野之下的考古实物及其图像的奠基性符号编码意义。同时,此理论体系也能为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发。文章在梳理这个理论系统脉络的同时,还对之提出另一种可能的排列和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羊年伊始,三阳开泰、万物竞发,《百色学院学报》又开始了新的航程。在此,特向一直支持我们、关心我们的学者同行致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文学人类学"栏目本期主题是"中国玉帛之路的考察与探究",19世纪的欧洲视角把古代欧亚间的文化通道称为"丝路",本期栏目从中国文化历史的视角进行重新命名:玉路或玉帛之路。叶舒宪《乌孙为何不称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笔记》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和生态背景,尝试解说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的文化传播多米诺现象,兼及中原华夏族与西域民族间由玉石贸易纽带而生的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體与禮: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萧兵《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以亲身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  相似文献   
10.
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册,致力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立等方面为神话资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行了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创新,为引领中国神话学发展、拓展中国深化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