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史孝章家族在九世纪时崛起于魏博藩镇,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歧异,其族属存在着奚族说、粟特说、突厥说和回纥说的争论。综合辨析各种史料记载的史氏家族族属信息,可见诸说均有扞格难通之处。考察史氏家族与灵武、建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以北海为望的原因可知,其很可能为粟特人。新出土《史孝章墓志》所载史氏出身信息亦证明其来自中亚,进一步印证其为入华粟特后裔。史氏家族迁至河北后与当地的奚人关系密切,应是两《唐书》记载其为奚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秦州米氏墓志铭现藏于河南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博物馆,出土地应在河北保定。志文言米国故长史稟那天宝初入唐朝贡,获得优厚待遇,滞留不归,后入籍秦州,乃粟特人华化之一重要途径;志文所见贞元初(785)上谷叛乱,实乃建中三年(782)朱滔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等联合发动的"四镇之乱"之余绪;秦州米氏很有先见之明,在上谷叛乱发生之前即由上谷迁往博陵,使家族得免战争荼毒;秦州米氏作为入华粟特人稟那之女,嫁于长沙罗公为妻,罗公任职东宫,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正五品上。罗公与米氏所生五子当中有三人入朝为官,其中两名在义武军中任职。米氏虽为昭武九姓胡,但崇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这些资料对于入华粟特人的活动区域、宗教信仰与汉化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及其他文献为依据 ,结合汉文史籍的记载 ,指出不论就字型还是就回鹘文创制的历史背景而言 ,回鹘文的来源都可推定为粟特文 ,从而否认了学界长期流行的福音体文字说 ;回鹘文创制之初 ,其字母并不固定 ,先为 18个字母 ,后发展为 2 3个 ;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 ,这种文字对后世蒙古文、契丹文、满文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人岑参除了歌咏唐代西域边疆的壮丽山川和奇异风物外,尚有不少作品记载了来自西域的胡人.本文初步探明,这些胡人属于粟特昭武九姓、葛逻禄和突骑施等西域民族.  相似文献   
6.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中国民族众多,语言情况复杂.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中华各族所使用文字多种多样,既有象形文字,也有音节文字、字母文字,更有来自汉字系统的方块文字,将现存的和已经"死亡"的加在一起,文字总数在30种以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怯卢文、焉耆文、龟兹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卢尼文、回鹘文、察哈台文、吐蕃文、西夏文、彝文、东巴文、老傣文、白文、水文、契丹文、女真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满文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山西境内出土了为数不少的中古时期的墓志,不断推动着中古史研究的深入。最近,在山西长治附近(唐潞府上党太平原)又出土了《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宾客上柱国建康县开国公李公(弼)墓志》一方,仅存志石,现收藏于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这方墓志与武威的粟特安氏家族有关,且涉及泽潞方镇的诸多相关史实,因此具有一定文献价值,我们认为有刊布的必要,故撰此文,以飨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刊布的文书,考证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坞堡,并探讨文书中反映的胡姓与胡名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古西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