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8篇
民族学   370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20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847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汉时期,当砖拱顶技术面向帝国各地推广传播之际,地域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促使河西走廊成为了较早接受先进技术的地区之一。后经东汉、曹魏至五凉时期发展,砖拱技术仿木构建筑的倾向愈发明显,手法渐趋成熟。然而,它也阻碍了新兴拱顶技术的引入与采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能针对戈壁绿洲特殊的自然及人文背景,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适,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建筑技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沙僧形象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僧是《西游记》中重要的取经人物之一。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相关材料看 ,其原型当是出于密教中的深沙神 ,历经唐宋元明诸朝说部作者的结撰才定型。  相似文献   
3.
党项与西夏碑石刻主要由夏州拓跋部家族及其幕僚的墓碑、西夏时期的佛事碑、西夏陵残碑以及西夏遗民的碑石刻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向开放的门户,是历史上多民族迁徙往来的十字走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梳理,提出“河曲民族走廊”之说,并对其形成作了追溯。  相似文献   
5.
藏于俄国、编号为TK316,藏于内蒙古、编号为F6:W 36的黑水城汉文刻本残页,均系南宋朱熹所编纂的《资治通鉴纲目》。两件藏品只具纲目,不附后人《发明》、《书法》、《集览》等内容,保存了早期《资治通鉴纲目》的原貌。两件藏品版本特征极为相似,但纸质不同,当属不同版本或者同一版本的不同印刷。根据避讳情况判断,其中TK316应当是南宋刻本。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 6月 2 6日至 2 8日 ,由中国语言学会和香港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隆重召开。香港科技大学丁邦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东京大学平山久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教授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大会会务组和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将五位教授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 ,摘要刊发 ,以飨读者。王宁、戴庆厦、平山久雄、沈家煊四位教授的整理稿已经本人审阅修改 ;丁邦新教授的整理稿因暂时无法联系 ,未经本人审阅 ,不当之处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7.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 ,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 )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 ,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韩伟  庞泽华 《中国藏学》2008,1(2):121-126
沉潜在《格萨尔》史诗底层的生命美学思想,是其博大精深、意蕴宏富的不朽源流。史诗以生命美学的观点,艺术地再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幅藏民族对人类生存热忱讴歌之图。人类生命的全部——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了史诗三维强势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是史诗的美学基调和价值尺度。满足人的生命的自然创造的勾勒,构成了史诗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美好实践。  相似文献   
10.
于茀 《北方论丛》2003,(1):57-6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经整理及诸家的考释,现大体可以通读,但尚有于字于义未安,斟酌诸家解释,对其部分字作出重新释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简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