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3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禁忌习俗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分名讳禁忌、圣物禁忌、宗教禁忌、礼仪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服饰禁忌、生产禁忌、饮食禁忌等。禁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发展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从藏族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禁忌习俗还具有超越民族性和民族社会性的特点。因此,藏族禁忌习俗是具有公益性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甘青藏区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甘南玛尼石刻和青海湟中敲铜工艺的田野考察,对两类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背景、生产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甘青藏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In downtown Chengdu a pocket of Tibetan culture has sprung up: a Tibetan market where Tibetans and Han Chinese meet to buy and sell ethnic minority products. Pointing to how Tibetan migration to Chengdu has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a vibrant ‘minzu market’ attracting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merchants, customers, Buddhist devotees, and voyeurs, this article presents novel understandings of the ethnic goods market in urban Chengdu. The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growth of the market,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 histor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creased mobility, and religious revival. Second, it maps the market infra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ethnicity of the shopkeepers and the commodities that are traded.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a clear ethnic division i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also documents the emergence of Han Chinese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forms of trade that have historically been dominated by Tibetans.  相似文献   
4.
The concept of ethics and morality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penetrates the dai-ly life of every ethnic group .It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standardizing people's behavior, their judgm...  相似文献   
5.
禁忌是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物质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图就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9.
唃厮啰政权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在青海地区建立的藏族地方性政权,政权下辖各部落的关系主要以"立文法"的形式体现.另外唃厮啰面临着与宋朝之间的民族关系调整问题.同时,宋廷对处理藏族(当时称蕃部)关系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法律措施在调整蕃汉民族的关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的资料,结合<宋史>中的内容,对这一前人尚未展开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