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鼎是商周礼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在它身上,既凝聚了现实生活的世俗性,又饱含古人的文化想象.本文从其创制入手,通过分析上古文献,阐述商周时代鼎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世俗"二元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的角度看,张岱的小品文卸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普通人的视角再现明亡之前其亲历的生活,多方面表现了大众风情,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把在传统文人看来俗之又俗的生活素材诉诸笔端;牵引市民化的人物走进小品文;尤其小说化语言的运用,使得作品富于生活气息。究其成因,首先是文艺思潮世俗化的时代洪流。涌溢各处、不断浸淫;其次是当时市民阶层爱好并喜做小品文的风气甚炽,使得张岱需要考虑读者的趣味;再次是张岱家世生平的坎坷,使他处于文化边缘的写作境地,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展现市民形貌、礼赞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石窟乐舞形象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佛教舞蹈的最高境界,在这些生动的舞蹈形象中,既体现了佛教的神性、超越性,又体现了佛教东传过程中世俗化的过程。而舞蹈文本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和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传播工具,也彰显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长期为主流学界所忽视,但当我们考察非政府组织的早期发展历史时,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宗教的因素或影响.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的发展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形塑,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受到外在世俗性和内在宗教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一战前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核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社会的日益世俗化使得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宗教网络分布特点及新教内部的普世合一运动仍推动着它们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问宗教既包括秘密民间宗教,也包括一般民间宗教,后者所占比例最大.中国民间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正统性、三教合一、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中国民间宗教的劝善、因果报应、脱凡入圣等母题;同时,它在说唱叙述方式、对神话的颠覆、对民间艺术的诠释性意义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与佛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7,(11):136-139
《西游记》虽然以取经故事为基本题材,但统摄全书的叙事观点并非佛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所呈现的佛教并非经典佛教,而是受经典佛教影响所形成的民间佛教图景,且毫无宗教敬意。其作者不可能是佛教中人。  相似文献   
8.
唐代士人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的宗教信仰,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唐代科举制度的大力施行,使得士人从政治体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和人身的自由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个人自主性,培养了对世俗现实生活的关怀和兴趣,普通、个体的人的生活获得了独立的价值,造成了传奇现实性和世俗性的文化精神;传奇从一般史书和志怪中独立出来,获得了与欧洲近代小说相同的文学创作性质,唐传奇表现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性,刻画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叙事具有自觉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9.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10.
巴迪欧认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传统的主体范式,唯物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唯心范式则将主体与身体分开。前者执著于生命中的死亡体验,是世俗性的“享受”;后者注重死亡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为宗教般的“牺牲”,但二者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巴迪欧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它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中,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并忠诚于事件。在新的主体范式中,主体与身体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