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得体是语言的最高原则,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并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言语的得体是相对性的,人们的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对言语得体与语言模糊性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言语得体的必要性和语言模糊性,探讨言语得体和模糊语言的应用,提出了为使表达得体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谈英语的体     
研究英语的体应从研究动词情景入手。动词情景的分类应以三对内在体性为依据 ,按一定步骤进行。动词情景的内部时间构成成分与它们的内在体性有着密切关系。体就是看动词情景的内部时间构成成分的不同方式。体可分为三对体义。在英语中 ,体除了借助进行体和完成体表现外 ,更多的可借助时态或词化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和中国小说家残雪的《吕芳诗小姐》,都强调身体与精神的抗衡,并视之为人性的矛盾,但两个文本在自然、观念、社会三个层面上具体表达的身体性,彼此又相互矛盾。《达洛卫夫人》保留了性别事实,重新建立了愉悦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抽象普遍性,建立起身体的个体性;构建了无边界、有存亡的身体结构,将身体的意义最终归于精神。其蕴含着伍尔夫视身体为手段的倾向。与此相对,《吕芳诗小姐》则取消了性别事实,重建了激情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个体性,试图建立身体的深层普遍性;建立有边界、无存亡的身体普遍结构,视身体意义为身体本身。其表明,残雪把身体看作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达洛卫夫人》与《吕芳诗小姐》互为正反命题的两种身体性,构成二律背反关系,体现出现代语境下身体审美化和身体生命化在差异中的并存。  相似文献   
4.
从强调白话的实用意义到关注白话的美学品格,从工具层面的思想传输,到本体层面的价值呈现,五四小说语言的变革不再是被动选择,正逐步向语言的本质靠近,从而直接亲近了时代,亲近了大众,亲近了生活的原生态感受.五四小说开创了从工具性到本体性的新的语言之道,但也存在误区.这一历史进程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深入考察不仅是论题的需要,对于今天再造文学语言的诗性辉煌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6.
历史之江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和沧桑事件,却总有那么一些伟人的所恩所行在疾风劲雨的打磨下愈发彰显智慧的光辉。身在现代化发展初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思想历程几乎浸染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科技器物之中,其生活轨迹围绕着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与城市而前行。  相似文献   
7.
从显性的谦虚原型效应的视角出发,以一般人所取得的成绩(成就)或贡献为中庸典型,可知存在隐性中庸原型效应,而且谦虚和中庸原型效应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所作的贡献或成绩越大,中庸典型性越小,就越倾向于使用谦虚典型性大的用语,反之亦然.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要遵循这种对应关系,才符合汉民族的中庸文化心理,言语才显得很得体.如果打破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引起言语上的不得体,甚至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从中庸心理原型效应出发,可以归纳出谦虚用语的典型形式为"┐X".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的关系。模糊语言是通过语境起作用的。语境或场合对模糊语言具有释义功能和制约功能。“信息量的切适度”与“人际意义的合意度”问题是语言得体性的两个方面。以实例分析了切适度与合意度通过模糊语言得以实现。语言的模糊性是实现语言得体性的手段或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栽道观经宋人提出以后,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构成了明清文学选本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语境.在这一基本语境中,一些文学选本仍然坚守文学本位,公开或隐蔽地对栽道观念作出了有力的反拨,表现出与认同类文学选本迥然不同的另类特征.但是,与那些折中栽道观的文学选本相比,反拨类文学选本往往在经历了一时的热捧之后很快淡出历史舞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鄙弃.  相似文献   
10.
在《海市蜃楼》中芥川巧妙地运用了"狗"和"乌鸦"等多义的隐喻符号,并结合视觉和听觉相互交错的身体感知能力,在叙事技法上妙用"沙漠"与"海市蜃楼"的这一对特殊的大自然的造化物,既凝重地表现了死亡步步向"我"逼近、直至走向自我毁灭的深层心理,又形象地再现出了现代人巨大的生存困境及其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