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朗读者》是一部思想严肃的电影。如题目所显示的,对于汉娜来说,识字与朗读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了技能,也意味着生的尊严,更意味着对生命、对时代的反思和责任。汉娜因反思、悔悟而以死谢罪。电影也展示了哲学家阿伦特发明的一个新词:平庸的恶。恶之平庸而非极端,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大众判断力的普遍缺失,由此导致犯罪而不自知。同样的,电影中所展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也告诉人们,有一种自然法或道德法,高于所有的成文法。如果说成文法具有历史性,因国家不同而不同,那么自然法则具有超越性,它规范着人类的行为,是评判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此外,电影中汉娜,在监狱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爱,也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韩彩英 《学术界》2012,(4):80-89,264,265,276,279
以“可能导致的‘平庸’合法性认同”来论证“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必然助长大小“学霸”们的恶行.我们反对过分注重“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但并不可以一概反对“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学霸”和完全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拒绝“断然拒绝平庸”和必要的学术形式.“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观点及其论说,其实是在倡导“学术虚无主义”.当下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学霸”和满足于学术平庸者是沆瀣一气的“共谋”.“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主张遗害无穷,学术界必须坚决反时“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学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失信的企业及其领导人往往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全部指责,而鲜少有人去指责这类企业的普通职工,其实这些企业的普通职工也应负一定的责任。文章通过借用阿伦特"平庸的恶"的理论,分析了失信企业普通职工应当承担责任的原因,指出了应培养职工的后果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少数干部中,盛行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信条,说什么“上游冒险,下游危险,中游保险”。殊不知“不求有功”就是平庸,“但求无过”就是罪过。  相似文献   
6.
《现代交际》2007,(9):26-27
1.任何一个学校,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大学生各有各的辉煌。2.高中时代,爱情是奢侈品,少数人拥有得起。大学时代,爱情是日常用品,没有很寒酸。3.悲剧形成的性格根源就是那个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非善非恶。  相似文献   
7.
《呼吸》是蒂姆·温顿第四次斩获澳大利亚文学第一奖——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的作品,小说刻画了澳大利亚人强烈的反平庸意识。小说人物极度恐惧平庸,疯狂逃离平庸并付出惨重代价。平庸恐惧症昭示的是澳民族性格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文化自卑。小说跨越的时代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延续至新世纪,体现了以作家温顿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对“平庸”的思考,《呼吸》准确把握了多元文化时代澳大利亚人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来自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德法西斯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集中营便展示了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日、德的群体疯狂,集体沦丧.日、德集体的平庸与堕落正是在民族优越论和军国主义的长期欺骗宣传下形成的,而集体的平庸必然会导致群体疯狂,集体沦丧.认识了这个本质,人们就会铭记历史的惨痛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9.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0.
刘连青先生新著《正确解读〈娜娜〉和它的作者———重评左拉和他的自然主义文学》,以对左拉系列小说的导读,让我们回顾了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中的城市化景观。面对商业资本推动的城市化,左拉运用自然主义的小说创作手法,深刻揭示出法国共和政治与复辟帝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错综复杂的二元制社会现象。左拉自然主义小说冷静观察的背后,是对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左拉小说偏于微观的感性创作,与同时代马、恩对社会革命的理性呼唤,在指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左拉一生,都在坚持人道主义,暴露专制政体中"平庸的恶",通过对"恶"的鞭挞,来追求人性普遍的美和善。善的极端,是良知的不忍——《我控诉》,是左拉小说创作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