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92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面桃花”的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经孟的《本事诗》一落实、渲染,人面桃花的故事遂广为传布。宋金元时期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今不得见;就明清时期此题材的戏曲创作而言,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谨守《本事诗》规模,情节简单,重,点突出,注重人物心理刻画,但有单薄之嫌;一是增添人物事件,内容繁复,排场热闹,但却愈来愈远离人面桃花故事的重心,甚至喧宾夺主。这是人面桃花故事题材本身的某些先天性不足所致。若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则后一类剧本中之喧宾夺主者,实际上已经变为另外一种剧作,也自有其独立存在之价值。  相似文献   
2.
洪山戏是流传于皖东来安、天长,以及江苏扬州、六合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脱胎于明末清初的傩,因而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一跃成为“抗战戏剧”,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和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对淮南大众剧团的洪山戏演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剧团在演剧活动中呈现出演职体系规范化、舞美式样成熟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化等特点,洪山戏也逐步从“香火戏”发展成为“红色戏剧”。淮南大众剧团在演出模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善于套用传统戏曲的命名、用语来营造小说气氛和氛围,或隐喻或颠覆或象征,借用传统资源.表达现代主题。小说题目、主题、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戏剧化倾向。戏剧元素的借用强化了叙事效果,人生如戏的认知,更突出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凉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感悟之道"对南宋画家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秋"之意境、"庭"之环境、"婴"之心境、"戏"之背景、"题跋"之艺境进行解读,力求在这幅作品的诗情画意与哲思中,阐释对待艺术作品当树立"心"与"画"合一的品味态度。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51-256
江西广昌"孟戏"是一部有500年传承历史的祭祀形式的地方戏曲,该戏以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为题材,融合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于战乱之中拯救逃难母子为民赐福的神话传说,以"戏神"的角色出现。每年正月进行一次"圣演",举行全村祭祀神灵的大型巡游及请神送神等一套仪式活动,将三元将军供为神灵,进行英雄崇拜。演出之前村民还要敬神祈福,期盼来年万事顺意。孟戏是以对三元将军的英雄崇拜、并在此民间礼俗背景下而长期存在的一种与民间宗教信仰相互依存的宗族戏,其宗教信仰与家庭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该区域民众民俗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关戏童"是潮州的巫术仪式,它通过戏神田元帅降神附体于戏童进行歌舞及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娱人功能。萧遥天《潮州戏剧音乐志》认为"关戏童"是潮剧的鼻祖,吴真《潮剧童伶制探源》主张"关戏童"是潮剧童伶制的源头;事实上,就"关戏童"的戏神田元帅和所表演"戏"的来源看,从关戏童班到潮音戏的演进之路难通。但"关戏童"作为一种具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演剧,考察其与潮剧的关系,不失为反思巫术仪式向戏剧演化路径论证的绝佳例案。  相似文献   
7.
王伟 《南方论刊》2014,(9):54-57
在东亚现代性想象的阐释框架中,系统比较《陈三五娘》之梨园戏华东会演得奖本与邵江海歌仔戏改编本的叙述脉络与命运走向,旨在以之为切入点解析文本潜藏的社会心理密码与文化地层,寻绎国家力量与资本逻辑对艺术活动与民间社会的渗透轨迹,揭橥权力意志对文化记忆之书写"场域"的控制冲动。作为"世俗镜照"的地方传统戏曲,既是建构公共记忆的重要媒介,本身亦构成历史记忆之所在,其以原初激情抵抗时间遗忘,于艺术版图边缘解构占据中心的正史叙事,参与公共论述空间的现代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8.
影院是公共娱乐场所,观影秩序是市场营收的重要条件。但在内战时期,上海政局不稳,秩序不安,影院经营频遭滋扰,"看白戏"是其重要因素。与通常情况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军人警士成为"看白戏"的"主角"。政府与影院为维护秩序与市场,协定免费观影招待办法。然而军人不愿受场次限制,常倒卖免费招待券,却结伙于营业时间至影院"看白戏",以此与影院频生冲突,甚至发生暴力滋扰事件,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影院业同业公会竭力与政府交涉以策安定,然而警察执法不力、军人纪律松弛,本应维护社会秩序的军人、警士反成社会乱源,也寓示着国民政府统治末期政治权威式微,社会及市场秩序都濒于失序边缘。  相似文献   
9.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人们起初练习的时候,由于动作不协调,缺乏连贯性,只要练习十来分钟,就可能觉得四肢酸软、疲劳乏力,而且次日还觉得肌肉软痛。但是,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起初的不适感逐步消退,人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不但脸色红润了、腰腿变灵活了,而且体能增强了、眼睛也变得有神了。通过练习模仿五种动物的健身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戏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山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然而贵州地戏形成的时间难以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当前,地戏形成的时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明初说",认为地戏是明初朱元璋征服云南时,征南军士带入贵州,至今有六百年的历史传承;二是"雍乾说",认为地戏最终形成于清代的雍乾年间。然而这两种观点均存在很多的值得探究的疑点。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文化传播的基本线索等途径的综合考察发现,贵州地戏形成更为准确的时间应在明代嘉靖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