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时每刻都有一些雄心勃勃的人,带着千奇百怪的想法,来忽悠握着23亿资本的徐新,穷尽一切言词地让她投资.有的人豪情万丈地拍胸脯说:"徐老板,你把钱投给我,我保证3个月之后我就成中国首富."性情爽快的徐新直接就给他塞回去了:"你说这话不靠谱,可信度不高,3个月以后你成不了首富,我找比尔·盖茨去?"还有的人握着双拳就来找她,"徐老板你给我投吧,我这个公司的业绩要是不翻一番,我马上从楼上跳下去."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指出,人的心灵对于有价值的对象会自然产生爱慕之情,这种好善恶恶、愤悱向上之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即知即行的心灵活动。它所感知的价值理想,作为既真实又应当的命令,先实现于内心,再求被实现于现实世界。人的生命心灵中原始的至性至情能超越"我执"的限制与封闭,而达至我与他人他物的同情共感。这便是"分别我执"的超越,也是心灵的感通。唐君毅指出最充实圆满的宗教精神能展现天地人三才之道,源于人之精神超越性的最高表现。他以"超越的感通"来表示人的这个超越向上的向度。我们可以用唐君毅描绘人之仁心客观化为天心的历程来表示人在此的超越性。这是一种对人本身之"无限心量之具体内容"的深切领悟。如此向上超越感通的信心便是来自于人性中愤悱向上的好善恶恶之性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三苏关于道、情、性话题的论辩进行阐述,从三苏以人情为旨归而解经出发,通过六经的人情之辩、与朱熹的道性论辩以及儒释道三教融突这三个方面来凸显三苏的心性哲学。面对心性理气的时代核心话题,苏氏父子不离其中,为心性的性情之学寻求形而上的支撑;其道、性、命、情、善,融突而和合,构成了苏氏理论思维的逻辑系统;其学虽杂于道,禅两教,但仍归宗于儒家圣人之道。苏氏蜀学在理学思潮中虽居非主流,但亦为推动理学思潮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贾探春不像大观园其他众姊妹,或认命一样等待掌权者的"处置",或只知道蛮横反抗最后一事无功。她有湘云的开朗大度,有宝钗的温婉孝顺,她还具备熙凤的治家才能,更有晴雯等人的反抗精神。除此之外,她还具备众芳缺失的捍卫人格尊严的勇敢。  相似文献   
5.
清初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扬弃明代文学思想的浮华、世俗、放纵成分,重新以儒家诗教指导评价文学创作,重构儒家诗学体系,儒家风雅诗学一度复兴。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思想家顾、黄、王。顾炎武希望以名教之倡导挽救世风,认为文学之价值在于明道,文学只有处于儒家道统之中才有意义。黄宗羲的诗学实为其社会理想的组成部分,其核心为性情论。王夫之强调诗的抒情性,将比兴视为诗之根本,以儒学传统为依托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14,(5):57-57
喝酒的女人有些特别,喝酒透露着女人的性情。俗语云:酒后露真情。所以有人说:从酒桌上看女人往往比平时更准确、更清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阐述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和衰亡(嘉庆到宣统)两个阶段,清帝的性情及功过,辩证地解析性格决定命运这个主题(在封建社会来说,皇帝的性情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李振钧出身安徽太湖官宦世家,清代道光九年状元.他的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有59首题画诗.清代题画诗的繁荣,对书画的喜爱以及与画家的广泛交游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他的题画诗反映了他看重性情、坦率放纵、追求个性自由、热爱艺术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观照他的新角度.诗歌书画是他安顿自己痛苦心灵的处所,也是其解救自己的途径.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个灵魂在现实的挤压和艺术的放纵里挣扎的心路历程.最终,他为了外在的功名放弃了自我,又不能适应官场的倾轧,45岁便抑郁而终.  相似文献   
9.
独处     
一生中不是依着父母,就是赖着情人或丈夫生活,从来没有勇气单独地守着家,更不敢单独地远行一次,我以为这是最没有出息的人。与人共处时,我们在扮演着人群中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狂草之神韵始于性情、体现于线条、决定于修养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狂草书者若想创造具有狂草之神韵的佳作,至少要具备狂放的性情、精湛的线条表现力、深厚的综合修养三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