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糸部颜色字的字型分析 ,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并进一步揭示古人颜色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审美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内涵的不同上。在色彩方面,西方的色彩理论体系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形成的,而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则根源于社会伦理的规范,是一种象征性的"正色"色彩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实践标准,体现了等级社会的权力失衡。因此,本文溯本清源,剖析传统色彩观的美学意义,希望对重新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色彩观的审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甲、乙俩秘书,学历资历年龄一样,又同室办公相处多年,可谓难兄难弟。忽一日,甲秘书被提拔为处长,乙秘书仍原地不动坐冷板凳。乙百思不解,遂问窍于甲。至此木已成舟,大局已定,甲便坦然相告:"你的聪明才智全用在‘稿子’上,我的思想倾注在人家的‘心灵’上。"乙闻之如坠入云里雾中,请甲明示。甲正色道:"你拟稿、核稿为何每每要字斟句酌,甚至与领导争执,坚持己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颜色词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芳 《兰州学刊》2009,(12):174-176
对《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考释,分析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从中管窥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同时还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词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礼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建筑色彩的发展面临着两难境地 :是依附于传统 ,还是趋同于潮流。文章基于此问题出发 ,剖析了中国建筑色彩依据社会礼教的用色规则及中国建筑色彩的发展渐变过程 ;提出了中国建筑色彩的美学框架 ;并对中国建筑色彩的未来发展作了深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颜色,有“正色”与“间色”之分,历代王朝也都有崇尚的颜色。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有着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从中显示了古代人们礼俗观念形成和演变一些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先秦“五正色”色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文章通过对古文献梳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色相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服色流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是服饰的主旋律。本文以崇尚和禁忌为主线,探讨了“五德终始”说和正色间色尊卑论对服色的影响,指出迷信观念和等级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服色流变的脉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