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虽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常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但在基本逻辑和特征方面有着共同性。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他们所提供的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妇女运动具有开拓和指导作用的理论材料和研究观点,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庆株教授是一位立足于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语言学家.在长期的汉语语法研究实践中,马庆株教授发现了很多新的规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新观念,并总结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研究体验,马庆株教授提出了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在汉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语义功能语法的提出,不仅对于汉语的本体研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汉语的应用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正是本次访谈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时代要求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内涵,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庞红付 《社科纵横》2007,22(3):149-150
探索自主创新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主体性原则方法论的引导,因此,主体性原则在成功通向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共同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等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海德格 尔、列斐伏尔、赫勒分别从"日常共在的共同体"、"日常生活异化的共同体"、"日常生活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日常生活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一项旨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必须统一,主权不可分割,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坚持主权统一性前提下,肯定治权的相对独立性,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条件;在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两制”并存,是实现“一国”的形式;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是实现“一国两制”的途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保证。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及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和保证。正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 ,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完善 ,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忠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都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决贯彻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方针 ,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著<晚清七十年>,集中反映了唐德刚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在唐先生眼中,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从中古东方式的社会型态,转向现代西方式的社会型态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史".唐先生"社会转型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她为人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条恰当的、有价值的基本线索;为历史学找到了一个与现实联系的很好的契合点,从而也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而不是单线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四平  陈默 《求是学刊》2003,30(5):101-105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悲剧作品,书中各色人物的悲情倾泻,既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又冲刷掉了他们身上的神性光环或鬼域色彩,显露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个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中人物悲情与认识内容此呼彼应,珠联璧合;人物悲情与道德观念表里互衬、水乳交融;人物悲情与悲剧题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典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的后期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朝向逻辑学转向的理论思潮。虽说这种转向在消解理性与信仰认知关联性的同时,摧毁了传统经院哲学的理论整体感,改变了中世纪哲学的进程,然而,中世纪后期对逻辑学的重视,把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哲学进行研究,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它是长期以来理性与信仰之间张力关系的结果,是理性被限定为逻辑作为表达神学(信仰)工具之后的演变与发展。或者说,认知的工具性地位为逻辑在特定时代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因而当理性与信仰的联姻或平衡被打破,它在这种联姻中所获得的理论成就就会为它挣得一份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它由此拥有的合理性也会演变成为一种独立意义。从历史的意义上,中世纪哲学从基督宗教哲学中演变出来的直接的或最早的哲学遗产是逻辑。或许,在现实可能性上,只能是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