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1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35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为例,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论述复调理论论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冲击和重新构建。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也改重情节为重人物心里冲突的叙述。同时也从他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创作观念、创作兴趣等几个方面分析莫言小说的复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某些人物、故事情节和意象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自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呈现为后文本对前文本的增补或改写,因而具有小说叙事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其不同的小说文本中,"莫言"作为叙述者的现身说法或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提及、重述,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了小说的元叙事特征。这种互文性还具有文本间的对话性质,产生的是不确定性与增殖性的意义。自涉互文性凸显了莫言早年以饥饿、孤独、屈辱、恐惧为核心的苦难记忆与生活经验对其"高密东北乡"文学(小说)王国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12,(11):61-65
2012年10月11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夜之间,莫言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图书价格也梯次攀升,涨幅近两成。统计显示,京东的莫言图书涨价比例达到79%,亚马逊中国是37%,当当网为32%。即便如此,仍一书难求,有限库存被抢一空。  相似文献   
4.
秘书相轻     
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干上了秘书,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上下左右的秘书们。上周,参加一文友聚会,六个人五个写材料的,有政府机关的,有企事业单位的,看得出大家在主业以外,都有点自留地。酒过三巡后,文友纷纷发表感慨,组织部门那位对俺说:"你们金融系统材料要简单些,有实事,有数字,不像我们,本身就是个虚的,还要讲政治有高度,每次还要创新!"  相似文献   
5.
"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对人文知识界和社会语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红高粱》即是莫言受此影响的重要作品,置于百年现代文学的坐标系中,不难看出《红高粱》关于战争历史的呈现完全迥异于此前军旅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书写经验,对于农民革命书写中农民英雄,《红高粱》置换了其中的主体性内涵,而在关于人的发现的各种叙事中,《红高粱》以强者的发现在八十年代有效地照应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2):69-75
莫言的鲁迅阅读史和文学阅读史中,对于《铸剑》的评价最高。鲁迅的“铸剑”描写对莫言的“打铁”情结影响深远,“铸剑”是叙事的缘起也是显示人物命运的有效载体,“打铁”是叙事的语境也是延伸人物命运的有效场景。尤其在《姑妈的宝刀》和《月光斩》中,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移植,更有内在思想的启示。鲁迅的“复仇精神”转换为莫言的“生命伦理”,生命主体从“生”的“对立”到“死”的“一体”,从“复仇”起始至仇恨消弥,实现了对“复仇精神”的阐释、解构和发展,而其中又深刻蕴含着对“自我”的“憎恶”。从鲁迅到莫言,不仅延伸出鲜明的主体意识,而且可以寻绎出现代文学精神在当代的传统性延续和创造性转换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认知视角下,文学作品中隐喻意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认知和精神诉求。福克纳和莫言是中美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福克纳对莫言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隐喻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较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篇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福克纳与莫言在运用作品篇名隐喻抨击社会现实、寄托乡恋乡愁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以隐喻为纽带,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向世人揭示"面具"背后的深意,令世人领略文学意境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张伟 《阴山学刊》2012,(6):29-31
作家的感觉器官,应该成为监测并记录社会变革的雷达,异常灵敏,迅速捕捉到各种细小而微妙的变化。不仅目明耳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嗅觉、味觉、肤觉,都伸展出敏锐的触角,仿佛布下天罗地网,让一切无所逃遁。遗憾的是,包括作家在内的当代人,感觉钝化,神经麻木,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  相似文献   
10.
作者莫言希望读者读过《蛙》后,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围绕幼小生命的孕和育交织在一起的,有的为生而死,有的为生而生。小狮子属于后者之一。她是莫言笔下又一个典型的矛盾性人物,愚忠姑姑计生事业与哺育一儿半女的渴望,对母亲身份的向往与能力缺失的遗憾都不可避免地使她的命运融入些许悲剧色彩。但是,小狮子又是书中唯一一个艰难圆梦的女性人物,她通过代孕成功地当上了一位"母亲"。对小狮子形象的解读,有利于揭示一个特定时代中个体的希望与无奈,展现计划生育政策前后一帧帧鲜明丰满的农村百态,进而引起读者对历史变迁带来的有关生与死的人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