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2.
播音主持语言具有音声性的特点,认真分析播音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感,并通过词语的语音要素用恰当多样的声音将其表现出来,创造出丰富可感的声音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受众在视听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功能。本文细致分析不同文体的播音作品,并对各种文体提出音声创造中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法论"以中释西"置于音乐学家于润洋提出的"西方音乐在中国的未来之路"的前瞻性学术背景中,以"拼贴"①的手法,借用民族音乐学"音声"的概念,以连接禅宗与"音声"的关系为立足点,从个体仪式音声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指出西方理性思维从显性开始转向隐性,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傩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傩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傩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杰 《南都学坛》2013,33(3):42-44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以高度综合化的艺术形态包含了"仪式学"考量所需的种种元素,其本身就是仪式的载体,其表演过程就是仪式的展现过程。在"仪式学"的研究视阈中,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主体构成要素舞蹈和音乐可以转换为"行为"与"音声"的概念,这种转换拓展了对民间歌舞艺术的文化视角观察。以"仪式学"的研究视角切入对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是对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思维的新探索,而且有利于从更加深广的学术视角挖掘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音乐学研究以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禅宗大师十分重视"以音声为佛事",不仅在理论上提倡、阐释,更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所谓佛事,指有益于佛法、发扬佛德、教化众生之事。在禅宗典籍中,音乐歌舞乃"音声佛事"的主要内容,它们涉及赞呗音乐、教化音乐、供养音乐、法事音乐、修行音乐等各个方面。音声佛事乃是宣扬佛法、教化众生、自我修持的重要法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修行法事乃是每个僧尼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经常性的修行法事活动项目,为每天必须进行的"朝暮课诵",它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活动,是僧侣每天生活的基本内容,"犹人日用饮食,不可无也";而"朝暮课诵"乃是"以音声作佛事",即用诵经、唱佛名、歌梵呗等赞颂佛、供养佛,所以禅僧们是天天生活在美妙和雅的佛音的熏陶之中,因而音乐审美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海南乐东县三师村黎族哈方言区的丧葬民俗,丧礼各环节的民俗事项中均有音声贯穿始终。一是粉枪声、鞭炮声、哭声;二是主祭"帕柔"唱诵,在祭奠期间有专人唱祖先歌、丧歌的场面;三是在祭奠、出殡、下葬过程中用唢呐、锣镲演奏烘托氛围,表现出特殊的地域与民族性征。三类丧俗仪式音声具有哀悼、生死划界、避邪、分化痛苦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狭义上指根植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无法被其他类型的音乐所替代。民族音乐学又称作音乐人类学,是对具体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民族音乐学始于19世纪,是随民歌的收集而发展起来的,常运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式来做研究。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充分展现了侗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细腻朴实的风格直接来自音声结构,体现为: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体“枚”;支声复调织体与持续音衬托式主调织体;以五声羽调式为主;旋法起伏有致;侗语“吟腔”进行演唱。此音声结构的形成与其文化生境密不可分:历史悠久的农耕方式奠定了侗族大歌的和谐稳定性;鼓楼文化促使和声织体的形成;极富凝聚力的人文风俗促使形成以腔段为核心的多段联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从字源学上说,“韵”同“均”、“钧”,为古代的乐器,训为“韵,和也”,即指和谐的乐音。这种和谐的乐音是在阴阳二气交互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声”到“音”及至“乐”的形成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内在意味,使“韵”体现出一种审美的和谐极致之诗性文化气质特征。“韵”的形成机制及其所遵循的音声之道使它由原始的音乐领域拓展至书画、诗文乃至人物品藻等审美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具包容性的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