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代官员不愿外任刺史,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学术界通常的观点认为,唐代官场存在着较为浓厚的重京官轻外职的风气,是造成官员不愿担任刺史等地方官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并无不妥,但不全面.笔者认为,官员是否愿意外任刺史,与将要赴任之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之优劣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义钫 《老友》2014,(4):48-48
正一、竹枝词的由来竹枝词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唱时以笛、鼓伴奏,声调婉转动人。内容多数是歌唱男女之间的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感受,传达了巴蜀一带的风土人情。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对这种民歌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嫌有些民歌太俚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改造,并模仿竹枝词的风格创作新诗,内容也多是吟咏巴渝风物。后来,白居易、顾况等人也有拟作,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竹枝词的特色大体说来,竹枝词有3种类型:一类是文人收集整理的民间歌  相似文献   
3.
西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超越刺史制度设立之初的"诏条"规定,超越权限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官吏越权在汉代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称为"矫制";但西汉后期刺史越权并未受到严重的惩罚,其因就是儒学自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占据了思想统治地位,尤其是<春秋>公羊派的"权变"思想的影响,为刺史越权提供了思想动力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刺史制度是西汉监察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是在郡国并行背景下的新的选择。王国傅、相与诸侯王的矛盾是建立刺史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刺史监察郡国.不仅扩大了监察范围.也使西汉的监察制度化。刺史监察制对西汉基本结束郡国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以致蜀国后期缺乏人才从而败亡的论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反观魏国后期,则是人才济济,这无疑与作为魏国后期中流砥柱的司马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一名"教练型领导",他善于培养人才,尤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相似文献   
6.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佚名 《领导文萃》2010,(12):51-51
<正>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是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盛名的中国东晋书法家。关于他的生卒年 ,自古以来 ,说法多种 ,争议不绝。近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与《美术》卷 ,虽各有说法 ,但仍大抵沿袭于《晋书》所言的“五十九寿”的范围内。本文依照《晋书》、《世说新语》 ,及王羲之的墨迹等古籍 ,从王羲之及同时代的名人的活动史料的考证入手 ,证实了王羲之出生在西晋太安二年 ( 30 3) ,去世于太元四年 ( 379) ,享年 77岁。关于王羲之何年任江州刺史 ,古今史论之中大抵指为咸康六年 ( 340 )。本文依据《晋史》 ,考证为 :王羲之约于永和元年 ( 345)至永和三年 ( 347) ,任此职  相似文献   
9.
高适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入蜀,历任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召还长安,在蜀中度过了六个年头。 蜀中六年,既是高适施展其早年“永愿拯刍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政治抱负的具体实践,也是检验他是否实践了早年抱负的直接依据。因此,这段经历,无论是对于评价政坛或诗坛的高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对高适晚年的评价才颇有分歧,如有的文学史说:“晚年,他做了大官,得意了,对现实生活不再关心,在很多作品里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道路是有其独特性的。这决定于他坎坷的生活道路——他不仅和中唐时代的其他进步诗人一样感应着时代的潮汐,而且还曾被卷入那一时代的政治斗争的旋涡经历了同时代的许多诗人所没有经历的遭遇。他力图为时所用,乘时建功,结果却为时所弃,因时获罪。 刘禹锡是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他所积极投身的“永贞革新”有着不容抹煞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影响,其目的是“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这次革新不可避免地以失败而告终。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宪宗执政后,革新派成员纷纷被放逐出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之贬”。刘禹锡始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追贬为朗州司马。既贬,“制有逢恩不原之令”。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