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根本宗旨,是要在新旧斗争激烈之际,激发忠爱之心,讲求富强之道。然而,张之洞倡导的西学的内涵虽较广泛,但他仍把中国的富强与清王朝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拒绝对封建专制政体及其思想理论作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变革。因此,《劝学篇》不可能统一思想,也不可能为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富强之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认为,民主政体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方式。他将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在目的、手段等方面作了比较,并对服从、平民群众参政等问题作了辨析。其中有不少准确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而在个别问题上也存在着因偏见而导致的败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体下的官吏腐败现象与各朝代所进行的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证。作者认为:官吏腐败是封建专制政体下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本身的产物,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这一根本体制。在改革中改换的只是封建专制政体下的个别具体制度,与专制政体本身并无根本冲突。因此腐败现象不会因封建社会的各次改革而消灭,相反,它必然伴随改革而始终。这与现代社会的改革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2,32(4):114-122
彭慕兰"大分流"是"加州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但其基本观点实际上是从诺思假说"真正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派生出来的。"‘大分流’方法论"应当考虑,英格兰本身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毕竟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是以一个国家而存在,但中国江南本身没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不过是中央集权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大分流"的研究意味着首先要切入生态经济学,进而围绕经济增长来做文章,这导致"大分流"始终只盯住生态制约。技术变迁的基本要素是物力或人力,制度变迁的基本要素是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观察彭慕兰"大分流"明显缺乏对原始工业化的制度变迁背景作出必要分析。"大分流"的技术变迁起因又涉及立宪共和与君主专制的政体差异,旨在维护专制政体的科举制度不可能以知识存量带来技术创新,在专制下官本位抑制了能够引起社会经济变革的重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无论何种政体,其终极追求都是"为民"。现代政治学,虽然更多侧重于对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研究,但政治哲学的本原性概念,依然是"为民",即人民"公共意志"的实现问题。无论是民主、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哪怕是专制政体,其最终的执政方向和施政努力,都要体现"为民"的价值追求。是否"为民",就成为一把尺子,成为权力合法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生于爱丁堡,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和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英语国家对世界影响深刻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作为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他在世界哲学和哲学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休谟非常重视自由和法治。他认为,保障公民自由的法治政府是确保社会创新和进步的基础。在《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和进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人的封建观.他们论"封建",遵循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的既因且革,中西义的兼容并包.如此重构再造之新名"封建",其内涵为贵族政治、领主经济,外延指殷周制度,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概念演化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然而,清民之际的论者,未能全方位考察社会形态,尤其缺乏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分析,故其"封建"观在理论上尚显单弱,不足以抗御后来兴起的强势的泛化封建观的挑战,故在20世纪30年代以降,逐渐隐退于主流之外,然其蕴藏的合理精义,值得我辈认真体味.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德斯鸠对国家政体作了划分 ,对各种不同政体的特点作了论述和比较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其中既有正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地方 ,也有不甚正确或错讹之处 ,需要我们给予细致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