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西部地区的民族、宗教、语言文字、地域亚文化入手 ,分析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中个体行为、企业文化、投资环境的冲击 ,以及对企业管理绩效的影响 ,并针对西部地区文化差异大的事实 ,提出对西部地区的企业管理 ,应实行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培训  相似文献   
2.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在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时,有必要结合当代亚文化现象,对亚文化、大众文化、反文化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发掘其历史性及其特质,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与乡村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实证从对外交流方式与语言交际、时空观念、社区意识等方面研究它在当地社区参与下对社区“亚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旅游发展初期,当地社区“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价值观(终极价值观、社区意识)没有明显变化,环保与生态意识在传统基础上有显著增强,一些低层次的价值观(对外交流方式、语言交际、时空观念)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网络社会,网络赋能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完全依附甚至嵌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有助于明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未来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向主要包括:教学关系转向主体对主体,教育载体从板块转向共通,话语体系从逻辑映照转向人际关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研究范式转向,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为指导,结合网络亚文化样态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立足于交叉学科支撑,始终扎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网络文化空间出现的“政治萌化”景观,体现了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在新媒介语境下,亚文化群体秉持“万物皆可萌”的理念,将政治议题纳入“萌文化”体系之中。官方政治主体则将“萌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策略,将其运用于主流话语的内容生产与形式制作之中。政治的“萌化”潜藏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只有立足建构多元协商共治的政治文化生态、强化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推进主流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才能在新媒介语境下有效实现主流话语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具有不同于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把校园文化置于时代,社会思潮中加以研究,不断更新优化内容,使之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俚语的特点和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语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语言的变化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从亚文化的黑话、行话及隐语中溢出而进入主流文化,在当代报刊杂志、名著和名人传记中被广泛地运用。作者回顾了英语俚语在社会中地位的演变,并阐述了英语俚语的勤变、求新并具有丰富内涵的特点以及其构成的13种主要途径,以期引起对英语这一层面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亚文化是网络时代新形成的一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新时期独有文化形态。鉴于刚刚兴起,且关于网络的立法尚未健全,加之网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很大,对于缺乏甄别能力的这一群体而言,网络亚文化会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人"与"成才"的教育目标,作为大学校园主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亚文化的建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转变高校校园亚文化建设的传统观念,加强亚文化建设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建立一支校园亚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从而切实保障亚文化建设的顺利和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文化塑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