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体验、解析、会通的有机统一,是张岱年《天人五论》所建构的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排斥直觉法,因而不同于现代新儒家和清华学派的哲学家;同时,它把辩证法看成一般的学术方法而非独立的哲学方法,这又使其不同于当时的新唯物论者。这种方法论是在综合中西哲学方法以及近现代各派哲学方法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创造。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3.
刘沅是清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学者,毕生致力于构建以易学为核心、 以儒学为本宗、 儒释道相互融通的恢弘学术体系,易学与道教的思想文化会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沅敏锐地洞悉到"穷理尽性"是贯通儒道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他以《周易》为津梁,通过"先后天之心""取坎填离"和"存心养性""存神养气"两组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儒道之间的互动、融合,推动了易道会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徐光启是为数不多的洞悉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能够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敢于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可以说徐光启是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徐光启身体力行,与利玛窦等欧洲学者如切如磋,融合会通,更确切地说,他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先生是近代国学罕见的大师级学者,他的“圆融、会通”文化观主张与其问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马一浮的学术思想在方法上强调“不局”、“不杂”、“不烦”、“不固”,其最大特色是“通”。可以说,马一浮援儒入佛,义理精纯,出入百家而能达到圆融无碍之境地,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除却其渊博的学识与扎实的国学修养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促使诸多有识之士重新审视儒学经世的内在价值,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宋学与汉学纷争的景象中,能够贯穿晚清学术的一条基本脉络是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进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的经世思潮;近代中国还要应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从"中本西辅"、"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到"兼采中西",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磨合与交流氛围、采纳与排拒的论争。  相似文献   
8.
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相似文献   
9.
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时代青年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前提.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历程的教训昭示我们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化,构建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的价值观念,必须坚持"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中国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西方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在"和平"、"发展"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通过"跨文化沟通"以消除历史误会,从而达到"双赢",已成为东西方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只有学贯中西,坚持走文化会通之路,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的人生价值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