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涅 《浙江社会科学》2005,23(1):140-144
<孙子兵法>是一部用于指导军事实践的著作,其著述对象是"将"."将"可以分为决定战略目标及行为的统帅和具体指挥作战的将军两类.在春秋时期,两者一般不分,故孙子概而称之.但是战国以后,职责逐渐分明,读解<孙子兵法>时应该对"将"义有所界定,惜前人未加重视.由"将"字入手,可知前四篇对统帅而言,阐述战略思想;第五篇至第十二篇对将军而言,阐述战术原则;末篇<用间>,兼对统帅和将军言.这应该是这部著作的思想本旨.  相似文献   
2.
田照军 《船山学刊》2012,(4):97-101
杜牧着眼于现实的政治、军事形势,站在维护唐王朝统一的立场,著文立说,力陈自己的军政见解。他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方略,重新注释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他的许多兵学观点,切中时弊,立论精要,不仅在当时的平叛削藩与边防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荀子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战国末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在弘扬儒家理想政治的前提下,将论兵之道与政治治国之道密切地结合起来,代表了先秦儒家兵学思想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6.
论先秦兵家的性质及其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书.艺文志》著录各个部类书籍之后的类序和后代目录学家对书籍的分类可以看出,古代人是把兵书和诸子同类看待的。虽然诸子和兵家的形成吸收了“王官之学”的某些思想资料或文化元素,但直接说学派本身源自王官某职是不确切的。从历史的递进层次来看,第一阶段是有兵事而无兵学,第二阶段是有兵学而无兵家。从《兵书略》和《诸子略》对先秦同一作者的文献采用在不同类中进行“交叉著录”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到战国初才正式产生兵家。而且最早的兵家人物与法家人物常常是二位一体,其共同渊源则是在孔子身后分散各地的“别儒”。  相似文献   
7.
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士大夫关心国事莫不言兵。程颢、程颐兄弟也厕身其中,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兵学思想。他们所论兵学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针对宋朝要谋全局、论大略及总结战争的经验,又包括具体的应敌之策。从总体上说,他们的兵学思想具有现实性、儒学化倾向的特点,反映了文人论兵的时代现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提出的官兵一致,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兵学所要求的将帅与士卒共同形成立志报国的政治素质、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指挥如一的军事动作、雷厉风行的军队纪律等民主性精华,坚持教育为先,摒弃了古兵学中轻罪重罚、愚兵政策和将战士置于危险境地以求胜等封建性糟粕,将官兵一致提高到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春秋》及《左氏传》在唐代首先是一部经学著作,但同时也是一部史学、文学和兵学著作。唐人有以《春秋左氏传》为史者,并尝试以经传证史,以经典的行为来推阐经典的意义,以此来修正当代人的思想和行动。《左传》文学意义在于叙事和言辞,韩愈评《左氏》“浮夸”,准确指出其文学特征。一批新读者将《左传》和兵学结合起来考察,赋予《左传》以兵学意义,杜牧注《孙子》的实践与合文武为一途的思想是唐人对学术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中后期,兵学发展取得多方面成就,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著述。从理论内容看,这些兵学作品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普遍重视选任将帅、兵机谋略、熟悉敌我实情与阵法阵图等。其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是长期以来兵学传统与社会现实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当时特殊人物的军事思想,必须结合客观环境和兵学发展特征进行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