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视本是出境旅游者的基本欲望,但基于资本、权力而来的霸权凝视容易导致主客双方的文化阻隔和疏离。对话是处于同一理解平面和交流规则的沟通方式,具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主客对话能在出境旅游主客两端形成"我—你"或"你—我"的和谐关系框架。凝视转向对话,更有利于主客双方正视差异、培育共识,实现双方在旅游发展中的共生与共进。  相似文献   
2.
《初遇常州》是外文出版社"中国城记"系列丛书(英文版)中的一本,作者美国人阿丽娜·托马斯在中国工作、游历、生活多年。文章从旅游凝视视角入手,通过细读文本,从游客凝视、当地人凝视、游客间凝视、专家凝视和隐形凝视五个方面分析作者对常州的书写,以把握外籍人士眼中的常州城市形象,进而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象",但"象"大多依循程式,述而不作。因建筑之"象"既是视觉的社会建构之物,也是社会的视觉建构中介。"象"致力于成为生产"凝视"的欲望机器,而"象"的生成与传播又建基于由"礼"衍生的"数"、"位"、"文"。因此,它们分别担当了建筑凝视中的形塑机制、结构技术、话语背景角色。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1):51-54
电影凝视实际上是图像凝视的一个分支,它符合图像凝视理论的大部分原则。用图像凝视理论抽象出它对于凝视主体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凝视主体如何运用图像凝视得出意义并生成符号,从而构建认知和印象,进而指导主体脱离日常环境进入旅游模式时,切换到游客视角下,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凝视"构建。此论文从电影凝视入手,探讨如何构建积极的影像/图像认知,对过渡到游客凝视的旅游者进入甘肃旅游时产生良好的影响,令其调动脑海中已经构建好的关于甘肃的影像/图像符号的合集和宏观印象,再一次积极地投射到旅游目的地的凝视中,完成一次畅快的旅行体验,进而推动甘肃旅游体验的整体愉悦感,提升甘肃旅游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1):40-45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大江南北,它延续着华夏子孙的血脉基因,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备受瞩目并成为旅游凝视的重要景观。如何在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时代机遇下将文化遗产融入智慧旅游是实现文旅高度融合的题中之义。本文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以文化遗产大省甘肃的彩陶为具体研究个案,从文旅资源的多重凝视转向和智慧开发需求切入,探讨其活化路向和智慧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日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民族地区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节日旅游中,东道主往往用表演的形式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呈现.而游客在凝视表演文化的过程中,也通过参与表演来获得身体化的表演体验.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案例,以节日活动中的表演行为为切入点,以节日空间中东道主和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族节日旅游展演的背景下,东道主和游客的表演性是如何在“客-我”的互动中进行建构的.研究发现,在民族节日旅游中,东道主作为节日旅游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发挥其旅游经济及社会功能,往往通过编排或排练使民族文化富于表演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在旅游舞台上进行呈现,发挥交流媒介的功能;另一方面,游客作为节日旅游场域中的“客人”,其在通过视觉的凝视对东道主所表演的文化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已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体验,更多的在于追求身体的多感官体验,进行旅游的身体化实践和表演性参与.  相似文献   
7.
8.
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素有东方瑞士之称;青岛又有万国建筑艺术博览会的美誉,充满异国情调的各式建筑点缀于蓝天、绿树、碧海之间;得天独厚的自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作家萧红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呈现出灵与肉的紧张对峙,往往以主人公对爱的彻底绝望而告终。但萧红在叙事中依然涵容着对人生的无限悲悯,弥漫着悲凉的人生感悟。作者深凝而诗意的目光已超越了情爱叙事本身的范畴,深入到人的生命意识深处,使读者往往忘记了叙述层面的情爱而感受到人生的荒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