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5年,我14岁,在中国北方一座小城念初二。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非典盛行学校放假,再比如孙燕姿暂别歌坛。红是坐在我前排左手边的姑娘,她跟我一样不喜欢听课,总把头偷偷转过来,听我讲一些无伤大雅的段子,眯着眼睛咯咯笑。红笑的时候像孙燕姿,嘴巴  相似文献   
2.
结构助词"得"与"的"的分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助词"得"常有写成"的"的情形,近年来这种情形更多,尤其是影视字幕,有的干脆把"得"写成"的".一般来说,"得"与"的"是不能合并的,其原因一是"得"写成"的"会出现不少难于排解的歧义;二是"得"写成"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速度,因为有时要联系上文才能确定这个"的"是在偏正结构层面还是补充结构层面.但是有一种例外"的"替代句末隐去补语的"得";主要讨论这个"的"(即"得")的分布条件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的"、"地"、"得"是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虽然历史上它们合用,但分用体现了语法发展的趋势,是规范化现代汉语的要求.今天,社会上混用"的"、"地"、"得"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混用毫无疑问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