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在读大三的我很荣幸得到加拿大大使馆学生流动项目资金的资助,以交换生的身份在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社会工作系学习,学习期间教授将我介绍到渥太华华人社区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华人社区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起初是因为华人移民到渥太华缺乏使用官方语言的能力,在日常  相似文献   
2.
华人社区推广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是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重大课题。2006年6月16-17日由香港民政事务局、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与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公民教育研讨会正是对这一历史性挑战的回应。两岸四地的学者在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公民教育与学校责任、公民教育与政府工作、公民教育与大众传媒、公民教育的课程设计、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农村公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人社区历史悠久,形态完备,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菲华报刊与菲华社区的发展关系密切.菲华报刊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维护华社利益,引导华社路向,建构社区文化,强化精神归属,把这个由移民构成的菲华社区联结、整合在一起,统一着人们的认知和趣味,在社区传播基础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菲华报刊的发展与菲华社区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社区与大众传媒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4.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改变了美国传统华人社区的结构,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使之出现了新的特征,如人口素质普遍提高、职业分布多样化、参政意识增强等.  相似文献   
5.
美国PM社区的老年新华人居民,在华人散居的地区以及没有入住老年公寓的族裔优先权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聚居。本文主要从居住选择和自我组织两个方面来探讨形成这种聚居现象的原因。影响居住选择的各种因素都体现出这里的居民作为"前第一代"老年华人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可能使他们潜在地追求某种族裔聚居形式,而PM华人组织的成长则促成了聚居的真正形成,由此可见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理解族裔聚居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周文杰 《华人时刊》2012,(Z1):22-25
在庆祝二十届中华国际艺术节之时,杨锦华先生颇有感慨地说:"回顾20年来走过的漫长路,艺术节几经风雨,多少磨难,但它一直在成长。这是我从小就有的心愿,我要一直做下去。"杨锦华先生来澳后担任过澳洲电影剧场协会副主席,对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偏爱。从精神上入手来振兴华人,是他几十年奋斗的夙愿,这也是他坚持的中华国际艺术节的宗旨。他曾说:"希望华人不只是埋头赚钱,而是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到洛杉矶一星期后,我最强烈的愿望是能吃上中式饭菜,而在UCLA校区附近我所居住的西屋(Westwood)一带,寻觅的结果却让我失望。于是近一个半小时高速公路车程远的唐人街,便成为我每周最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叙事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近二十年来,这些华裔家族小说成绩斐然,作家及其作品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及提名,在加国文坛上日益彰显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类.华裔作家群体性地书写家族历史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华裔写作传统和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郭华悦 《老友》2014,(10):67-67
正2013年,我出差到美国,恰逢"十一"国庆节。去美国前,同行的朋友曾嘱咐我,别忘了带面五星红旗。当时,我还觉得奇怪,怎么到美国还得带自家的国旗过去?但也没多想,就顺手拿了一面国旗,放进了行李箱里。一直到下了飞机,朋友才说起国旗的事。朋友说,你不知道呀,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在异国他乡过自己国家的国庆,不带一面国旗,怎么够得上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