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腾飞的巨龙     
马宇 《生存》2020,(3):0227-0228
君不见华夏五千年泱泱之大国,沉寂百年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君不见中华儿女含辛茹苦,历经七十载,终是得以复兴祖国。  相似文献   
2.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4.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开创了一种介于史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民族史边缘研究"方法,在他的论述中,"边缘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1]穿越历史的时空,王明珂所关怀的是"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他告诉我们: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从"华夏边缘"中去寻找答案,凝聚中国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华夏边缘的维持,而不完全依赖华夏内部的文化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6.
华夏先民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的创世纪神话传说,记载保留在有关的汉文古籍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就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是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共同尊奉的华夏始祖夫妇。华夏先民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是依照东方华夏农耕民族的独特方式来流传、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那样,将它视为神的行为,存见于宗教经典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华回乡赋     
王正伟 《回族研究》2012,(1):150-154,145,149
壮哉,煌煌华夏,炜炜其盛,千年文明;盛哉,五十六族,和合一心,固统一邦。公为天下,本正源清,大道弥远,正大光明。烨烨回族,烁烁其华。初唐崛起,披荆斩棘,戴西域之孤月,餐风露宿,御中原之长风。驼峰度夕阳,大漠直孤烟。至元昌隆,擅水陆之便利,居城邑之津要,遍百余之县州,布万数之村镇。嗟夫,习  相似文献   
8.
正敦煌,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全世界两个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项标准的景点之一,被称为"东方卢浮宫"。这里也依然是中国西部待开发地区,经济落后。以往中国城市的发展陷入唯GDP论,在工业大量创造GDP的年代里,为了保护敦煌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反而成为工业开发的枷锁。自然环境的限制,国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各种条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0日,上海世博会市民舞台上正在演奏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茉莉花》和《京调》等管乐曲,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千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些身穿崭新演出礼服,胸佩银色缎带的乐手大部分是逾知天命的大伯大妈.原来这就是闻名上海的一支以中老年为主组建成的华夏管乐团.  相似文献   
10.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一亿多中原儿女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建设成功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须制订和采取有力措施,大量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确保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