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厉鹗与水西庄查氏会面之前的诗文往来赠答,是一个探知对方、寻求认同、磨合彼此的双向互动过程.之后厉鹗的天津之旅,从个体意义上说,实现了两位志趣相投的诗坛知己会面的夙愿,《绝妙好词笺》正是两人合作的结晶;同时,在查为仁的导示之下,厉鹗困惑已久的“穷达”观念得以最终醒悟.从公共意义上说,南北两位在野诗坛领袖的首次会晤,意味着南北诗坛的联结.作为南北在野诗坛异地联合吟唱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拟乐府补题》的结集刊行是雍乾之际南北在野诗坛互动交流和会通融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厉鹗作为浙派宗师,从其诞生至今三百多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其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生前至1911年是活跃期;1912年至1979年是沉寂期;1980年以后是繁荣期.在这些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与他在清代诗史上的实际地位极不匹配,我们期待对厉鹗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清峭而不秀媚、情韵格律兼长,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后期浙派诗“神骨不俊、气格不高,力量不厚”的弊病,继厉鹗、杭世骏之后再振此派旗鼓。其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明显地表现出对此前浙派诗风的承袭、新变:汉魏唐宋,共炉而冶,在诗歌宗尚上不拘囿于宋诗;用笔雕琢、隶典自如,对浙派末流的钉饵捋扯既有承袭又有修正;以“清”为宗的诗歌风格和以雅正为纲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兰州学刊》2012,(9):117-121
清初诗人吴兆骞,经历了南闱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对科举有曲折反复的认识过程,最终仍然没有放弃科名之念,并且在寒苦的极地反而写出了代表清初边塞诗最高成就的昂扬诗作。反观乾隆诗人厉鹗,虽在盛世,却一生执意远离科举,其与同伴诗作更多是凄清料峭的风格。诗人的科举经历与诗歌创作中可以考察士人文化价值和认同变迁的轨迹,亦可窥见时代盛衰转变的枢机。  相似文献   
5.
朱彝尊和厉鹗对雅词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朱彝尊在内容上充实张炎的"骚雅"理论,厉鹗阐发"雅正"的内涵,使雅词标准的理论趋于完备;朱彝尊沟通了词之婉曲本色与士人抒发情志之间的关系,揭示词的美感特质,激发后人用词来抒情言志,厉鹗用更多评论实例强调词"兴寄寓托"的抒情功能;厉鹗对南宋雅词审美特征的论述比朱彝尊多,尤其是将"清空"风格进行具体化描述,明确雅词的艺术风貌,为后人学习和模仿树立典范。他们的理论对浙西词派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厉鹗的诗     
厉鹗是雍乾间以诗而名的学人。他的诗歌喜用典故,尤喜用宋人笔记中之偏事僻典,遣词造句也刻意生涩炫博。厉鹗资书以为诗,其诗显得生、僻、怪、碎,与清代学人诗本经史,引学术入诗的诗学风范有点不同。他后面的诗人惩于厉鹗的堆砌琐碎,于是偏向于以专门之学入诗,特别是以乾嘉学人擅长的金石考据入诗,翁方纲等人的诗歌代表着厉鹗以后乾嘉诗坛学问化的主要衍变方向。  相似文献   
7.
厉鹗是清代中期文坛浙派的领袖,集诗人、词家、学者于一身。综观历代厉鹗的研究情况,在人格特征、诗学理论、诗歌创作及诗史意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于厉鹗诗歌内容方面的研究,如游仙、佛禅、西湖诗等,以及厉鹗与浙派的关联,山水诗纵横比较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8.
清诗浙派以"宗宋"为基本特点,厉鹗作为浙派中期领袖,"宗宋"倾向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学问根柢,以书为诗材;二是语言上避俗生新;三是学南宋小家。他的宗宋是对宋诗美学的进一步肯定,再现了宋诗之美。  相似文献   
9.
张然 《东方论坛》2012,(6):98-101
清代诗人厉鹗反对为诗人和诗歌划分派别。现今大部分文学史著作将厉鹗树为浙派诗的代表人物,有碍于对其人其诗特立性的认识。厉鹗诗并非以师从某一派风格并将其推至极致取胜。他孜孜追求诗歌的艺术质量,表现为诗意的新奇和诗句的精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振绮堂重刻《湖船录》的成书情况、版本源流及相关问题作了全面考述。指出,汪氏振绮堂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行的这一版本,不仅是现存诸本中最早的刊本,同时也是厉鹗此书现有传本中唯一的单刻旧本,然而存世却如此稀少,加之字体雕镌谨饬不苟,算得上是清刻本中的上乘逸品,自然应以罕秘珍本视之。按照现在通行的标准,振绮堂重刻《湖船录》这样的刻本,完全够资格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