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在对贾平凹的创作历程进行宏观梳理与跟踪关注的基础上,从"用笔写作的天才"、"游走在边缘的参悟者"、"非潮流化写作与'大陆文坛之独行侠'"、"意欲穷尽一切可能的'百变灵笔'"、"我是农民"等五个侧面分别勾勒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五个侧面在空间上的组合,使我们可以完整地把握到作家贾平凹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和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改良与革命,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样子 《秘书之友》2012,(10):44-46
与白纸黑字、公众认可的显规则不同,潜规则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身在职场的你,心明眼亮地默默参悟,以避免接二连三的尴尬糗事。潜规则一:不要苛求百分之百的公平显规则告诉我们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做事,潜规则却说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尤其是老板更有特权。孙小明刚进公司做计划部主管时,除了工资,就没享受过其他福利。一个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沧浪诗话》与江西诗学相关的理论与批评作一比对,认为严羽不少诗学思想来自江西诗学,尤其是黄庭坚的诗学思想,诸如师法前人“立志须高”、“参”“悟”之法、“别趣”之说、“收拾贵在出场”等。“别材”与用字拘来历,针对江西“以才学为诗”而发则切中江西诗学病痛,但未能考虑特定的政治背景。批评宋诗“尚理而病于意兴”,实则宋诗尚理而趣在其中。反对宋人和韵酬唱,本自朱熹,当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进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对佛理有深刻理解,但其思想却以周礼儒学为核心。他以儒事佛,把儒理与佛义融为一体, 成为其艺术思想的内核。《江雪》的意境,把沉寂空茫的佛禅意趣与上下求索的济世抱负完美地结合起 来,是诗人艺术思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历代士大夫的共同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存宋元"说参请"话本多与东坡有关,现存苏轼的诗词文赋中有相当丰富的涉及禅理、禅趣、禅悦、禅戏的内容;东坡与佛门有深厚渊源,其诗文将人生体悟与佛理参悟会通融合,引起从佛门到俗众的推崇与喜爱,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一系列关涉禅理的著述以及相关趣谈,应为宋元"说参请"僧尼、艺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主持语:欣赏郭希铨作品,我更看重的是图像背后画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情实感。这么说,是因为和画家熟,知道他为了艺术理想,移居北京,把精力都用在对艺术个性化的探索和对形色的营造上。郭希铨作品无论是版画还是油画,内容大都源自他的甘南之旅、新疆之行他很少原本再现高原牧民的日常生活,而是将高原牧民的淳朴感受转化为对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和人的关系的关注。休斯自幼热爱家乡的美丽风光,却又目睹了工业革命给它带来的破坏。成年后,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通过亲身经历,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并凸显其诗作中。在诗中,他瓦解了人类中心主义,控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罪行,并倡导建立其一种全新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相互融合的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他的这种关系不是从一个中心论走向另一个中心论,也不是浪漫主义精神的简单再现。他所构建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参悟,相互渗透,是多中心的,有着开放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