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双声叠韵与英语Alliteration和Assonance有着异同互见的音韵特点。它们以各自特有的韵律为语言增添了音乐美。译者可以用对应,增补,转换和省略等方法再现这种修辞的音乐美,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三恋”及《岗上的世纪》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本真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女性意识又不免染上了男权话语的色彩,形成了“双声”同构的两性话语共生的现象。本文主要从作品的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叙述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对作者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伊迪丝·华顿的鬼故事系列短篇小说具有"双声话语"的性质,即采用鬼故事这一为男权社会所接受的文学体裁表达华顿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一性质通过以"鬼"为主的意象群、缺席、不可靠的叙事者等书写策略得以体现。采用这些书写策略,华顿反映了女性表达自我和反抗压迫的心声,讽刺和抨击了丑恶、残酷的男权体制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企图在更为广阔和统一的思想语境里对话性地诠释巴赫金思想的精髓。多样性的巴赫金思想并非散沙一盘,对话理论及其人文精神是它的精髓。巴赫金终生徜徉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诗学各人文学科领域,而其中心工作就是建构自身的对话理论,他以之贯串于所有的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而人文精神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体现出的核心精神,对话理论在其根底上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巴赫金终生为人而斗争的理论结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就诗学来说,巴赫金的杰出之处在于,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文化语境里,他既能以复调小说理论这种对话理论的变体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形式,又能在这种形式的阐释里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深刻地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阿尔迈耶的愚蠢》是康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不仅蕴含着较为明确的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反达尔文主义的意识。文章试图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三方面入手,分析作者的这一矛盾态度,并进一步探索这一态度背后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解读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平起平坐;思想不是从发展的方面而是从对话的方面被描述;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小说中的叙述语、独白语及对语都具有双声性.对话性则是贯穿于复调小说从布局到语言的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勃朗宁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创作技巧。他不仅将反讽作为一种微观修辞技巧,更将其作为一种诗歌结构原则,运用在诗歌的整体构思、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宏观层次上。以他的爱情诗为例,他通过戏仿西方经典神话,揭示女性无法自主的命运悲剧;采用复调叙事结构,以男性独白者内在的残忍颠覆其外在的自我形象;通过两极因素对比凸显女性的可爱之处。他还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对浪漫主义爱情观进行否定。只有理解勃朗宁的反讽技巧,读者才能揭示其诗歌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9.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相似文献   
10.
当女性获得书写的权力后,颠覆一直以来都是由男权掌控的传统文化就成为女性孜孜以求的目标,她们通过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建构历史、解说历史,试图以女性的性别特征、女性主体性的自我确证和女性对历史的阐释,使潜在的、“失声的”的女性话语浮出历史地表,将性别与政治、经济、种族、阶级放在一起,成为思考历史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