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得位的皇帝出面,为因政变致死的皇位合法继承者彻底平反昭雪,或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还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气与社会矛盾的。可惜,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代统治者恰恰缺乏这种政治传统、责任感和勇气。  相似文献   
2.
南宋史弥远长期专权的实现,既因为宋宁宗理政能力低下,也是其与宋理宗君相合作的结果。为了维持专权,他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常规的中枢决策机制。即以皇帝为中心的御前决策重要性降低,都堂和相府成为决策的中心。他既充分利用宰相居于行政枢纽的制度便利,又采取人事控制的手段,破坏了宰执合议的程序,取消了监察和封驳程序;以控制臣僚奏对和舍奏用申等方式实现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通进,以检正、都司、枢掾的直属化下行有司之事,从而建立起新的政务处理机制。也正是因为权相产生的基础在于君主的权力让渡,一旦基础动摇,权相政治也就走向终结。南宋权相政治时断时续、或长或短的特点,或许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四明史氏为南宋历史上罕有的宰相世家,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先后为相,尤其是史弥远,执掌朝政更长达26年,令史氏家族显赫一时。史弥远早年虽曾一度师从理学中人,但对理学思想的接受较为有限,他在政治上深受其父史浩影响,他参与政变、对外主和以及用人方式等方面,无不或直接或间接的在效仿乃父。  相似文献   
4.
衡山赵氏家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同权相史弥远的密切关系。官方史书中出于为贤者讳的目的,刻意淡化了史弥远在赵氏家族兴起中的作用。赵方执掌荆湖长达七年,成为史弥远掌控地方的重要工具。不过,赵方在京湖的长期经营也引起了史弥远的警惕。赵方死后,史弥远不失时机地将其子赵范、赵葵以及其他许多部属调离京湖,消除了赵氏家族在荆湖的根基。史弥远对赵氏一族的驾驭体现出既用且防的鲜明特点。此外,从对赵方的任用中可以看到,史弥远在用人上既有任人唯亲的一面,亦有选贤任能的一面,这当构成了其得以长期专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所谓"权臣"现象,就是在行政体系中,最后的决策权按道理应该由领导集团的一把手行使,可实际上有些时候真正的决策权不在一把手手中,而是被其手下的副职或其  相似文献   
6.
史浩、史弥远父子对普陀山观音灵异多有宣传和推崇,这主要源于其家传佛教信仰和其时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确立。因对普陀山观音灵迹的崇拜,史浩并在东钱湖建立“补陀洞天”以供奉观音。史氏父子在普陀山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嘉定年间,蒙古的崛起改变了原先宋、金、西夏三国并立的稳定格局,令未来局势走向变幻莫测。为寻求因应之道,南宋朝野上下围绕着内外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作为宰相的史弥远及其所奉行的“安静”之政,不断遭受抨击。嘉定十五年,他利用蒙古归还徽宗宝玺的契机,策划了一场隆重的受宝典礼,意图借此改变人们对于南宋处境的认知,弥合朝野分歧,维护政局稳定,进而塑造其长期执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居安与韩胄以及与史弥远的斗争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清正刚直的官员与贪贿腐败、专权祸国的权臣之间的斗争。本文对王居安关于开禧北伐的几篇具有远见卓识的奏疏及他对韩胄、史弥远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评述 ,肯定他以国事民生为重的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39-146
南宋嘉定末年的皇位继承是中枢政治的一件大事,从宁宗立贵诚(理宗即位前的名字)为皇子的旨意出发,是考察理宗的即位合法性以及史弥远在拥立过程中作用的另一角度。对宋理宗而言,证明其即位合法的最有力证据无疑是宁宗的圣谕或圣旨。然而立其为皇子的诏书却是个孤证,并不能真正反映宁宗的本意。除此外,不见宁宗任何明确的发言表态。宁宗虽然至死没能够立赵为皇太子,但宁宗中意的仍然是赵,而不是贵诚。他没有废赵、立贵诚的意愿。史弥远在拥立贵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得到杨皇后首肯后,废立得以完成。史弥远的作为改变了宁宗的既有决定,可谓是矫诏废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