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正作者简介褚大伟,祖籍山东莱州。曾任河北省文联《当代人》编辑部主编、编审,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伟先生,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同事。因着办公室相邻,心有所惑时,抬脚即可去求教先生。就连先生的中国兰开花时,我的房间也浸染些香气。  相似文献   
2.
吕思勉是20世纪中国史学大家之一,旧学根基深厚;但也积极吸取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应用于史学研究。本文以吕思勉论述中国货币史为切入口,探讨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的基本认识、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不足,以窥吕氏史学风貌。  相似文献   
3.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4.
吕思勉所著的《吕著中国通史》,是成书于抗战时期的一部通史著作。与同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在体例、内容以及史学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吕思勉的影响,尤其是书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对我们教益匪浅。通过研究《吕著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通史撰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韩国历史文化学者金泽荣因流亡中国,与就职于南通的常州籍历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通过诗文交往产生了极其深厚的跨国友谊,为推动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以抗战时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思勉的学术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认为,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但应以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前提;文化乃国家民族盛衰兴替之本,民族主义是国民活力的源泉;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掘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吕思勉所表现出的对抗战前途和中华民族命运的乐观和自信,根植于他对历史的深刻体认。吕思勉是一位热情但不失理性的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他在历史考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吕思勉逾千万言的著述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古史的考据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的考据论文,大部分以读史札记的体裁写作,有的考据成果是有机融合在其著作中的。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考据成就,跟他的学术求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学术的核心宗旨是求真,"治史旨在求真"。同时跟他广博的知识、清代学风的因袭、个人的嗜好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吕思勉,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近年来研究他的史学著作、论文有40余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吕思勉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多变的治学方法,全面且不乏亮点的史学思想。本文把史学界对吕思勉史学思想的相关论文做一整理,使我们对吕思勉及其史学思想有一个直观系统的认识,这对于更好地继承、发扬他的史学思想,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人的事业成就大小,甚至有无成就,决定于其度量的大小宋武帝和陈武帝都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弱势朝代帝王,他们完成的事业也鲜为人知。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从两帝王创业入手,以具体事例加以阐述,生动地表述这样一个理念:人的事业成就大小,甚至有无成就,决定于其度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吕著《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吕思勉以渊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对三国史上存在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辨析,提出独到见解,为历史知识社会化路径提供启示。第一,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要处理好"求真"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历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把握好历史知识在文本中的选择与分配;第四,历史学家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应承担责任。这些经验为当下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普及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