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组新编的味觉测量实验.通过测定群体内个体间的各种味觉敏感性差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走进科学前沿,去作进一步探究.与传统的封闭性、验证性教学实验相比,本组实验除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特点外,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型的特点,适于大学、高中和初中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饮食活动中的文化意蕴作了全面的审视.揭示了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是产生原始美意识的直接动因;而古典美学中"和"之美学范畴,也是建立在中国烹饪调和鼎鼐基础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功利性特征,这对古典美学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味觉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味觉词“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英汉味觉词“苦”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视觉/触觉域,情感域,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域和程度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苦”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女性天地》2008,(4):53-53
解答: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均可出现口苦:口腔本身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也可出现口苦;其他如疲劳、睡眠不足、过度吸烟、酗酒等同样会引起口苦;至于患有某些肿瘤的病人。那口苦就更多见了。一般性的口苦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严重的口苦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还会使患者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  相似文献   
5.
叶再镯  张仁庆 《社区》2008,(27):50-50
人们的味觉是由食物直接刺激味蕾而产生的。研究发现,口味重的人舌尖味蕾部分被热水、热饭烫坏,在舌尖最敏感的部位尝不到食物的味道,而到了舌中或舌根部分,味道就已经很重了,他们才能感觉到食物的味道。所以这些人越吃口味越重,也在不经意之中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留下了慢性病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夏商时期的和谐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控制层面、精神控制层面以及艺术审美三个层面。在制度控制层面,通过协调外交关系中的交往行为,以实现部落社会的和谐。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控制措施,通过推行荒政制度,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控制人们物质消费的过度行为,以实现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精神控制层面,人们通过宗教信仰、道德修养以及礼乐为用等方式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强化个体身心修养和谐意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艺术审美层面,表现为听觉与味觉审美上的和谐,表现为视觉审美中的阴阳和谐、青铜图案与建筑审美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4,(11):53-53
人体有五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据统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信息90%以上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触觉和味觉,只有嗅觉常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嗅觉的确在退化。鼻子是用来呼吸和闻味的器宫。我们不禁要问:人的嗅觉在退化,但人的鼻子却为何比猿类更突出呢?让我们把人类与猿类鼻子做个比较:我们人类的鼻子位于脸盘的中央,是五宫中最为显眼的器官。猿类的鼻子却非常小,而且深陷在脸盘中央。人为什么会有一个大鼻子呢?  相似文献   
8.
一、通感智慧所谓"通感"就是对客观事物感觉时,人们的感觉互相沟通,把一种感觉转化成另一种感觉。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说: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等各个器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含有温度,声音似乎含有形象,冷暖似乎含有重量,气味似乎含有锋芒。"通感"在文学中的存在,自钱钟书先生提出后,其在写作理论和实践中广泛  相似文献   
9.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本文共有三个表述块:“味觉感知”类句子的外部特征;该类句子内部各构件之间的语义联系及A状在特定语境中的焦点类;该类句子中的A状→A定 以及相关句式中的A定→A状 易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