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太学正、国子博士、建王府教授等,孝宗朝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拜右丞相,有《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相似文献   
2.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的西汉历史,政府官员的选拔一直没有一套固定可行的选用制度.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武帝对政府官员的选用进行大胆革新,包括:设立《五经》博士、令郡国举孝廉、设立太学等.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非功臣,非外戚的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并为这个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这一整套制度在当时适应了适应了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加强皇权,对全国资源的有效调配的需要,也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边勃 《北方论丛》2007,(5):76-78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而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追寻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敢与权奸作斗争,死而后已的顽强精神。这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至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乾隆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对大、小金川土司的地面与人口,有"地不逾千余里,人不满三万户"与"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两种叙述传统,但二者与实际情况都不相符。前者可能是故意夸大,尤其是对两金川土司的人口夸张过甚,后者相对较为接近清朝官方对两金川土司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以北宋后期新法行废对学制、官制的影响为依据,考证周邦彦仕宦生涯中几个存在明显争议的问题.周邦彦早年就读太学,明显受到新法改革太学的影响;所著《汴都赋》表明了支持新法的政治立场,也是其思想深受新学引导的结果;中年蒙哲宗召对,重进《汴都赋》,得授秘书省正字,亦与绍圣间重施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但关于其改官的问题,现因文献不足不妨存疑,未可作为其人品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石,北宋熙宁、元丰时以明经笃行著称,长期以《春秋》教授乡里。元丰时与赵抃游,名动京师。又尝与管师常、龚原论学,为学不辞新旧,经术事功兼重。温州太学九先生得益于他的培养。太学九先生的学术思想,实肇基《春秋》学,详考其政治思想和仕绩,都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至于温州太学九先生一致倾向于程氏学,这主要是在为己之学这一点上,温州的乡先生们、太学九先生们和程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周永卫 《唐都学刊》2000,16(1):32-35
教育的繁荣是汉代成为盛世的重要原因.纵观两汉40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4年);繁荣阶段(公元前134年~公元79年);衰落阶段(公元79年~220年).汉代教育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封建政府的重视崇儒好学,尊师重教风气;官学私学同步繁荣;女子教育发展迅猛,学术研究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8.
论汉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2,18(2):47-50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 ,其官学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私学发展更具特色 ,书馆———乡塾———精华舍上下相互衔接 ,创立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制度 ,为后世学术文化社会化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不仅实现了两汉教育文化的儒学化 ,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9.
第一等学问     
蒋光宇 《社区》2011,(8):1-1
东汉时期,京城洛阳太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学府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其官职都被称为博士。  相似文献   
10.
汉代太学作为官办的最高教育机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为了促进儒学的传播,以及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创建的。为了确保太学能够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两汉国家不仅确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更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其加以规制。汉代太学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使太学直接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也促进了太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