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5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最近拜读了季羡林先生新出版的《病榻杂记》一书,感触良多。作为一个教师读者,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季老详尽地叙述了自己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以及毕业回到高中母校任教,之后又去德国留学的经历。大师年近百岁,尚且笔耕不止,数十年前的事件历历在目,就好像发生在昨天。我佩服他的记忆,更崇拜他“有话要写”的精气神。同时,这些细腻的文字也牵引出我对“无话可写”这一作文教学难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季羡林的哲学养生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红 《老年人》2004,(5):56-56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季老是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国际知名的印度学专家,东亚最杰出的梵文学者。如今,他92岁高龄依然思维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东方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对国学的造诣不仅仅是对梵语、吐火罗文的研究,更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系的建构,东西比较文学这样的边角也对中国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在德留学的十年里,先生苦心求学,为振兴中华传统奋斗不息,我们应当感激这位东方学人为华夏文明所留下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刘春霞 《职业》2012,(33):150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富春江上》堪称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赞歌,本文从主题与材料的神形暗合、诗歌引用的踏雪无痕两个方面来解读文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聊城文化中"孝"、"真"、"美"的元素,深深影响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思亲爱国,表真情、说真话以及"惨淡经营"散文美的特点。从中我们既可看出地域文化与季羡林散文创作之勾联,也可了解其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这一天,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新闻发生,但对于中国文化史,却是一次巨大的撕裂。2009年7月11日,学者季羡林、任继愈同一天与世长辞。北师大教授赵仁圭说:这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更是  相似文献   
7.
<正>央视《艺术人生》节目,曾披露季羡林的一件轶事,听来既有趣又耐人寻味。季老任北大副校长时,一天在校园操场碰到一名男生背着沉重的行李来校办理入学手续。这名学生向季羡林求援:"大爷,帮我看会儿行李,我去办手续!"季欣然应允。那小青年说完就跑走了。季羡林站在太阳底下恪尽职守地等了一个多小时,那个新生终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对季老说:"谢谢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南昌大学开始开办第一届国学实验班,本硕连读六年制,面向全校新生招收25名学生,然而在近万名新生中只有65人报名参加18日的录取考试,其中还包含一些被本硕连读、高额奖学金和免费出国交流等优惠政策所吸引。真正出自学生对国学的爱好和重视有多少呢?这几年,许多大学出自于国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等原因,开始开办国学班,然而有心栽树的正规国学教育,活得滋润的不多。比如说,北大办的全日制实验国学班,以流产而告终;武汉大学的国学班,大抵也是虎头蛇尾,音讯不多;中国人大组建的国学院,风声大雨滴小,迄今消息不多。难道说国学已经降温了?  相似文献   
9.
大师的背影     
《阅读与作文》2009,(9):12-21
2009年7月11日.农历闰五月十九,是中国学术界的哀悼日。这一天,任继愈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一前一后离开了我们。任公逝于4时30分,季老逝于8时50分。  相似文献   
10.
7月11日下午我还在午休.迷迷糊糊地听到好像是关于任继愈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因为上午才播出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同一天在中国学术两位巨星陨落,不会那么巧吧?于是我怀疑这个消息是否有误。第二天各大报纸都以大幅标题刊登了这一消息之后,我才相信任老先生的确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