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65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93篇
社会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何慧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246-253
我国现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是结合中国国情所做的历史必然选择。国家的治理方略既要顺应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生态文明,还须汲取德治文化传统中的宝贵经验和人文精华。如何继承我国古代优良德治文化传统,需要在认知上廓清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法共治的内在关系,形成面向历史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将优良德治传统融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实践,为现代德治和法治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法治”在中国历史的演变 ,揭示“法治”的本质即“人治”及其原因 ,通过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展示“法治”、“德治”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引礼入法"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引礼入法” ,始于汉而终于隋唐 ,达六七百年之久。即把道德原则引入法律 ,把道德作为立法的精神 ,并直接成为法律规范本身 ,成为司法的标准。这对于我们实行法治与德治的综合与统一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德治国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但这一社会基础并不因短期内的社会变革而彻底改变,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延存下去。因而以德治国也就是必然和必要的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以道德的诚信为依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论官德建设     
本文论述了官德建设是我国历代治国方略中的优秀传统 ,阐述了官德建设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构建官德建设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安邦定国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着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当代的法治,指的是以民主宪政为前提的依法之治、文明之治;而今天的德治,与古代的德治是不同的,它指的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指导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党政干部的思想,从而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与"德治"精神理念的归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法制与道德演化进程的简单描述 ,重点论述了单纯依靠“法治”和“德治”的局限之处以及法、德结合而治的必要性 ,最终以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法治”与“德治”的精神内涵为契入点 ,为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本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