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候及告别式惯用语是德语教学及学习中的亮点和难点,受方言、社会言语、实际谈话意向多重因素的制约。以交际和教学为依托,将它们从功能性、社会性、地区性进行分析,划分它们的使用范围,可以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及学习中的相关环节。  相似文献   
2.
《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与"文学学"《新德语文学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2007)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学学"(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科学)这门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科,介绍"文学学"的各种研究角度和各个理论方向,介绍文学的各类体裁,介绍描述修辞学、风格学和诗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3.
德语语言学习中,德语成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其溯本追源不只能使我们的语言学习事半功倍,而且能够获得许多整个国家关于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些我们都可以归类为文化底蕴。而这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恰恰是极其缺乏而又尤为重要的。而其来源主要来自于宗教,圣经,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劳动人民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文学作品,古代的法律制度,古代的骑士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德语中出现的成对表达、中性表达以及其他改写形式,均有助于体现语言上的两性平等。要彻底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只有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着手,改变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5.
乘坐"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德国的国有铁路公司)的旅行者已习惯听到一种德语中掺杂大量英语词汇的奇怪语言,例如"Neue Snackboxfür Kids(为孩子们提供的新快餐饭食)"。但铁路老板们认定这种逐渐养成的德式英语太过泛滥了。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下半叶,德语现实主义时期,是叙事文学一统天下的时期.叙事性对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因此,诗歌在母题、基调、节奏、结构、诗句等方面都表现出简洁、收敛的趋势.而且,现奕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小说家,如凯勒 G.Keller、冯塔纳 Th.Fontane、施托姆 Th.Storm、迈耶 C.F.Meyer等.其中施托姆和迈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作为诗人的施托姆,更多秉承了浪漫文学的传统,他的诗歌强调的是民歌般的简朴和音乐性;而迈耶诗歌的特点,是对形式有意识的雕琢修饰、精简浓缩.他在表现形式、象征意义方面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诗歌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德语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也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在德国,森林文化十分盛行,森林诗歌广泛传播.从德意志民族发展史,德国的森林文化,以及德语诗歌中森林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森林在德语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技德语曾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语言,有简洁、客观和信息集中等特性.本文在科技德语的书面语范围内,从语法角度对部分比较有特色的构词法和句型结构进行分析,以利于在科技德语方面进行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德语可谓历史悠久.但经过"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民族一度对德语的价值失去了自信.在这一处境中,莱布尼兹奋然提出"语文作育"和"德语思维社会"等观念,旨在唤醒德意志民众重新肩负起母语作育的责任.在评论了莱氏对德语的长处和短处的分析后,本文简略地追溯了现代德语于继后两世纪的发展.以此为背景,本文进一步指出当代德语正面对另一次的语文危机,而挑战主要来自英语的强势.几年前终于再有一群德国学者,他们出于对德语作为一学术思想语言的前途的忧虑,对德国各邦政府发起了公开联署.借着德国的经验,本文于结论部分再进一步指出,当代汉语其实也面对着雷同的处境,作者最后更就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政策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反省.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术界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全球化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信息的使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化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就必须培养优秀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课外活动、优化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