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19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57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04篇
理论方法论   106篇
综合类   955篇
社会学   303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三叶集》蕴含丰富的诗学信息.郭沫若等在《三叶集》中有关“人格忏悔”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场”,一个反思性“内面”得以登场.在诗学意义上,这标示着现代抒情主体的裂变与生成.《三叶集》建构的诗学观念在诗集《女神》中得到具体显现,二者构成互文性文本.《女神》显著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本,确立了抒情的诗学本体地位.《三叶集》与《女神》共同推进了抒情主义诗学的建构,在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3.
范玉芬 《科学咨询》2008,(20):56-57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业"只求新,不求真"的现状,提出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心灵体验、人文关注"为中心,从与自然、与文本、与心灵对话三方面出发,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文本--生活--心灵的观照,真正达到语文作业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空隙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构筑了一个充满妖狐鬼魅、畸人异行、虚幻的、奇异的世界 ,它是蒲松龄心灵与当时社会现象碰撞的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 ,借妖狐鬼魅来抒发他自己的“孤愤”之情和一些当时的社会现象 ,表现出了作者赞美鞭丑的心态。《聊斋志异》是现实、心灵共同作用的成果 ,《聊斋》的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 ,与之相交、相切 ,源于现实 ,但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6.
出访瑞典时才知道,瑞典人发乎内心赞美别人的话竟然是"他很平凡"。虽然欧洲各国都有"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的谚语,但实际上南欧人饶舌的多,越往北边话越少。与瑞典同行洽谈业务,他们多以数字、事实说话,言简意赅,从不夸夸其谈。常去瑞典的老同事对我说:"别以为你碰巧遇上了不善言辞的瑞典人,他们受旧式乡村道德观影响,几乎人人都一样。"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本文中指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饱受了情感上的压抑和泯灭。从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到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人物在殖民化的过程中就体验到了这种情感的压抑和泯灭以及殖民地人民被迫失音等情况。这些情感体验和情感历程从帝国建构的一开始就为双方在心灵上创造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而这些情感的创伤也恰恰是建构帝国政治版图和文本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品味苦难     
唯经历苦难,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这是哪能贤哲的名言已记不清了。早几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最近读《梵高传》,让人震撼心灵的,都是苫难,以及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把刀了,能把人的坯了雕刻得趋于人的完美,更接近于人的奉质。苦难是山痛苫、磨难、艰辛等等煎熬的。它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精神。我们常常品味到的甜,就是苦的回报。  相似文献   
10.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