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创作中,民族化意向构造体现的是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但是,音乐作品的民族意向、曲风动向、情境意向的定位选取以及探索也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必要的步骤,其涉及到除了形象、表象以外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民族音乐中独有的活动结构过程。本次针对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胜利教授是中国当代西北著名的油画家。他在油画艺术方面成就斐然,他秉承油画大师靳尚谊先生写实油画的精髓,长期勤勤恳恳地探索与凝练。在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上,不断融进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逐渐发展出一种洗练与朴实相结合的写实风格,创造出一种表现健康与清新的审美品格的艺术样式。他将内心的艺术意象,通过笔触的准确表达,拓展着油画的艺术感染力,合理地传达出人物所具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的有生命之物,以其不同的形状、色彩、气息和动静之态,而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它们的美是生命之美.中国花鸟画不以再现自然对象的外形为目的,而以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的高级形式反映在作品中.作者根据主观的审美理想和自我生命的节律加以重新创造,使其固定为物化状态,给人以美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阿虎 《人才瞭望》2009,(7):50-50
偶读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其中收录了三首有关人生欲望的趣诗,文浅意深,意韵绵长,颇耐寻味。 一首是《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相似文献   
5.
意韵美”主要指不显现在和歌表面的需要整体把握的那种朦胧、悠远的韵味。“意韵美”是和歌的灵魂,是读懂和歌的关键所在。日本古典和歌在“意韵美”的表现特色上,主要有通过对唐诗的吸收与借鉴所形成的硬朗的汉诗风格和来源于日本传统审美的“直白描述”及飘散着“一抹哀伤”的忧郁情愫等一些特点,和歌的“意韵美”与日本的特质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洁的小说文本,众多研究者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往往注重其和谐性。但是在文本的重新阅读中,笔者发现《边城》文本其实也充满了不和谐,具体表现在翠翠身世的悲剧(翠翠父母爱情之悲剧)、大老之死、傩送和翠翠之爱和爷爷之死。正是这种不和谐音符使作品的意韵才更丰富,哀惋的牧歌情调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析孔见散文《丁村的酸梅》 ,指出作者对社会、历史、人性、命运深邃而独特的感悟和认知 ,以及作者积极进取而又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张先词的艺术特质,观照了张先对宋词清丽词风之形成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主持语:以人物画名世的励国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式,被艺术界所关注,追寻她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一直和现实保持着优雅的距离。这与她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分不开的。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文化眼光,表现女性话题,亲切而真实。她的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韵的优雅美感。这里有她对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研习和浙派画家对她的滋养;也有她先生著名画家潘公凯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观念对她的影响,从而完成了属于她自己的一种文化描述和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意韵形态架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探讨了民族音乐元素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包括旋律与音调、节奏与节拍和歌词唱腔等。构建意韵形态架构需要对民族音乐的时代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把握音乐作品内容意韵的特点,关注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意韵,并提升音乐创作者的审美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和表达民族音乐的意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