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最近在朋友圈出现了一篇被转载了无数次的文章,叫做《我的小棉袄被人穿走了》,内容是在女儿的婚礼上,爸爸亲手把女儿交给女婿的一瞬间,爸爸止不住眼泪滑落,字幕写着我最爱的公主,今天起就再也不能在我的怀里撒娇,不能让我宠到无法无天了。场面非常的温馨感人,滑动着一幅幅画面,让我想起我的爸爸,不禁也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14,(9):36-43
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珍藏着一张46年前赴河南兰考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46年来,他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眼含热泪读完维文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到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成为当时阿布列林最大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富成效的理论之一。中国是具有语用学悠久传统的国家之一,语用学思想史料不胜枚举。早在先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兴起,语用学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道家是先秦“九流”之一,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为先秦灿烂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道家思想中蕴含的语用学资料也是值得学者探寻发掘的。  相似文献   
4.
一、保持标志性仪态 据个人形象专家介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一半以上受你的外在形象影响。产品经理花费数百万美金和成千上万个小时为他们的产品寻找合适的包装,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你的形体就是你的产品包装。  相似文献   
5.
禹城,位于广阔而平坦的鲁西北平原,是一个仅有50万人口的县级市。它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历史沉淀;据传四千多年前,大禹曾在城西十里处“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城西环城而流的徒骇河即是大禹当年引河入海疏通的九条大河之一。后人在具丘山上为他修亭立碑,纪念他的功德。  相似文献   
6.
美在不言中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19):54-55
我承认大爱无言,大美亦无言。自然界中,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水不言自流,山不言自重,海不言自宽,花不言自美……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那么一个美在不言中的平凡群体——城市环卫工人。  相似文献   
7.
大孝无言     
仁斌 《新少年》2009,(9):6-9
2009年6月5日,天高云淡,是夏季里难得一见的好天气。我们随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曹爱华等领导来到沈阳市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这是要去谁家?看望的又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的教育传统;道家"无言"之教的智教、心教、美教形成偏向内在的教育传统。道家和儒家"内"、"外"思想的差异形成互补的结构,演变为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传统,也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师德师风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和改革予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垮掉一代"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表现在其绝对自由的"至乐"观、无所束缚的"逍遥游"以及其无为之为、无言之言等方面。道家文化对"垮掉一代"的影响,因时空语境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征,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家思想在这一代人生活创作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多种角度来考察清季宋诗运动的理论意义,由此探寻古典诗学重要特征。认为,宋诗运动选择了富有变化的活性的宋诗诗艺体系既是古典诗学的更新,又是古典诗学的凝聚。其诗论深濡封建义理诗教,操握古典诗艺法式;追求脱俗人格,表现诗美本色;顺应诗歌的表现惯例,又力求诗艺的通变创新;学古以丰富养份,读书以修炼诗式,建构起“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理论框架,体现了集人品与艺品、才情与学理、唐诗与宋诗、诗歌与散文为一体的美学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