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现代人普遍地生活在身心苦恼之中,如何通过养生求得身心健康为人们所普遍关注.文章认为现代人的生命受到了三重污染:第一重是精神环境的污染;第二重是物质环境的污染;第三重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三重污染下人们迷失了传统养生学中的圣贤传统,背离了反求诸己的心性方向,而外求物质条件作为养生之本.针对这一现实,禅宗明心见性的智慧追求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心学与禅学的学理唯有在修养论中才能统一,脱离了修养论而对心学和禅学进行解读是片面的。心学和禅学从一个相同的"心"出发,面对不同的人和现实采取了不同的修养方式。这种不同的修养方式所要达到的仍然是一致的人自身。这种人的自身追求可以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分化问题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内丹学发展和变革为背景 ,首先比较分析了早期全真道与仙学内丹思想方面的两点差异 :一、在哲学观上 ,早期全真道注重从心性角度诠释本体概念“道” ,认为“道”是本具物质功能的精神实体 ;仙学则侧重从物质层面来解释“道” ,认为“道”是本具精神功能的物质实体。二、在方法论上 ,早期全真道主张首先要“明心见性” ,仙学则主张首先要神气相守 ,“以神驭气、以气养神”。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儒、道、释三家的悦乐精神:儒家的悦乐源自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真正的悦乐,不是用任何方法可以直接追求的,只有当立己达人的工夫到达某一境界,这时悦乐才会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禅宗提倡的顿悟、明心见性、无念无住的思想和我国的传统民族器乐演奏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结合禅宗的起源和发展,从器乐演奏的练习中的"禅悟"、演奏要领与禅定的融通、禅宗思想与乐曲意境的深层溶合以及舞台表演中对禅宗思想的借鉴等方面就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慧能《坛经》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在理论上解决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并且将这种圆融的智慧付诸实践,主张明心顿悟,行住坐卧皆是禅道,而所谓涅槃不过就是无舍无著,心无挂碍的心灵解脱之境。禅宗的解脱论宗旨即是将佛教圆融思想还归于现实,在具体的、践履的生活世界中体认佛教真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证得涅槃。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研究《西游记》小说中失于考察,说作者“不懂佛学”。其实,作者不仅 懂佛学,而且精通佛学。所谓“荒唐无稽的经目”并不荒唐,《多心经》并不是作者误读,阿傩、 迦叶要“人事”也不是讽刺。《西游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表现方法,决不能够用庸俗社 会学的价值体系去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8.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9.
吴兴洲  赵吉惠 《唐都学刊》2004,20(2):128-132
张载关学指张载在陕西关中地区创立的理学。其理论核心是承认“气”为宇宙本体 ,万物之源 ;其学风坚持“经世致用”传统。张载关于“至虚为实” ,“太虚者 ,天之实也”以及批判佛家之“空”、道家之“无”的观点 ,奠定了明清实学思潮的思想基础。明清实学是传统儒学在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既是宋明理学分化的思想结晶 ,又与其相区别。明清实学 ,坚持“经世致用”传统 ,发扬实体、实学、实用学风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开启了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个性天地,促进了艺术创作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主张直觉式的"顿悟",在现实生活的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升华,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妙悟"的思维模式;禅境的冷寂空灵、高远清幽、"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与"即心即佛"的从内心世界中寻求佛性,创构了中国古代美学的至高境界.辩证法取两面,而禅非对称,放下"利"的一面,只取"寂"的一面,并非顾此失彼,让"利"稍停,用"寂"来提升自我,使生命终于可以润泽灵动起来而意趣盎然.文章取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将禅境的美学特征提到创生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母体地位予以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