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反讽是一种基本的反讽性话语表达方式,旨在通过对立两项的悖逆冲突,更深刻地披显作品的真实意旨.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戏谑反讽,通过戏拟性文本与母本间表层语码的相似及深层语码的逆忤制造反讽意义;语调反讽,通过叙述语调与叙述内容及表达意旨的乖离产生反讽效果;话语反讽,通过误用话语的语用规则生成反讽意味;视点反讽,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形成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3.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性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当代文艺理论家琳达·哈琴以其独特的反讽理论迥然有别于历史上的反讽理论,也不同于同时期的后现代反讽观。她将反讽同后现代政治结合在一起,并试图改变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性内核,在“后现代之后”的文化语境中重建具有张力和建设性的文化理论。正是在这一点上,哈琴的反讽政治美学同元现代主义理论有了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共同迎接“后现代之后”文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普遍采取一种拟人论的宇宙志身体观,去思考混沌的宇宙和自然,从而克服对于自然的恐惧。但现代社会的启蒙和科技理性,致使宇宙志的身体变得遥远而陌生,由此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生态认同危机。作为五官感觉之一的听觉,由于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成为重建拟人论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契机。听觉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和同情,而且,通过声景的改造,可以重建空间气氛和现代家园感。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现代主义抽象艺术也正是通过对音乐性的追求,试图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无疑说明了听觉是弥合生态危机,建构生态认同,寻觅生态记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6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叛徒》巧妙运用反讽手法,揭示当代美国社会依旧严峻的种族问题。反讽构织成了小说情节之外的另一个结构网络:修辞反讽渗透进小说的语言,构成了小说的肌理;标题的反讽、情景的反讽、语调的反讽建构了小说完整的结构框架;互文反讽则引入历史的维度作为参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在《叛徒》中,反讽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它暗含严肃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已成为小说本身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要求老师越来越贴近大学生,在思政课堂设计出优美动人的声景、风景和心景,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可塑造思政课堂的声景;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可聚焦思政课堂的风景;认真分享专业爱好,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可构筑思政课堂的心景。声景是基础,风景是重点,心景是关键。思政课堂的互动性、立体性和品味性得以呈现,这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形态相呼应。  相似文献   
8.
9.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与刘以鬯的《对倒》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学中意识流运用得较为纯熟的作品。两个同是有关回忆的短篇小说,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意识,又都揭示出世间万物"变"的本质。而男、女主人公对于这"变"的不同态度,既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市民心理和生存状况,也体现了作家不同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文章试图从两篇小说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进行比较,揭示出同样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传达的作家精神价值取向的异同,一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市民普遍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艺创作的标准,毛泽东是主张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但他自己的诗词创作却更注重"诗意",即诗词的艺术性。毛泽东诗词大都善于处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能够做到情景交融,大小相通,古今映衬,构成富有魅力的诗歌境界,具有沁人心脾的审美效果。在审美倾向上,毛泽东诗词也有不如人意之处,这表现在一些作品在雄视千古的同时,止于"今胜昔"的陶醉,而较少对已有成就的审视和对不足之处的自省。就语言的角度说,毛泽东诗词所提供的主要是古典美,而不是现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