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钱谦益和朱鹤龄均为清初的著名学者,同为苏州人士。两人因相近的民族立场和学术旨趣走到一起,合作笺注杜诗达七年之久,但数年之后却因立场和学术分歧反目成仇,演成当时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公案。文章试图通过二人交往的排比分析,发覆其交好和交恶的真相,揭示二人交往对清初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是李商隐诗歌的第一个完整注本,其序文从政治、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出了全面而高度的肯定,促进了清初李商隐研究的发展;注本在学术方面具有执简居要、考证精审和追根溯源的特点,为历代注家和学者所重视。朱注与清初学习义山诗的风气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生发的注本与文学的关系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际,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再度高扬,很多有志之士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也有一些人采取逃避隐居的办法面对现实。然而清朝的政局日益稳固,复明的希望日益渺茫,能否坚守气节,能否保持性情,是很多遗民面临的艰难考验。为此朱鹤龄提出了要保持性情之正的说法,希望大家守住气节,心存明室。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与人书》(十年阔别)之受者,学界迄无定论。据笔者考察,当为清初著名遗民学者朱鹤龄。顾炎武和朱鹤龄同为苏州人士,交往甚密。清初两人一起参加“惊隐”诗社,炎武对朱氏的学术道路起了决定性影响;炎武北游后,两人至少三次书信往复,砥砺气节,切磋学术。两人的交往,对清初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之际,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再度高扬,很多有志之士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也有一些人采取逃避隐居的办法面对现实.然而清朝的政局日益稳固,复明的希望日益渺茫,能否坚守气节,能否保持性情,是很多遗民面临的艰难考验.为此朱鹤龄提出了要保持"性情之正"的说法,希望大家守住气节,心存明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