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拉斯说,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爱情,但必须终身保持爱的能力。直到80岁时,她还可以随时把男人的抱包丢到外面,扫地出门。这样的女人可爱而且可敬,比那些感情的怨妇强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母爱的缺失和找寻循环贯穿于杜拉斯的一生,由此形成的“母性情结”反映在写作中,使得其文本中的母亲形象表现出偏执、扭曲、神圣、慈善等多面性的母性特征。杜拉斯的母性情结及其文本中的母性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父权文化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3.
安德烈亚,大多数人或许不熟悉,但大多数人一定认得他的妻子——法国最具影响力、最具个性和魅力的大作家杜拉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有效的联合,她们的努力无疑也是反对双重话语霸权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杜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在这三部小说中,“中国情人”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中,也透露出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杜拉斯的《情人》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两部小说的情节是基本相同的,讲述的是一个法国少女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作家对自己这段爱情往事的回顾.但不一样的叙述视角,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真实.《情人》采用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为主,第三人称为辅,为读者开辟了获取信息的“我”与“她”的双渠道;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偶尔掺杂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介入,使得客观事件与客观人物更加逼真.  相似文献   
7.
身体意象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本具有恒常的伴随性,为叙事提供动力性支持。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杜拉斯实践了身体意象在叙事进程中从物质要素向结构核心的还原。在审视身体叙事的阐释学意义时不难发现,作家的身体书写不仅暗合“阴性书写”理论,成功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女性得以走出"他者"的阴影,同时也释放了历史话语的哀悼声音,是书写社会历史隐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入学不久,系里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涵盖古今中外各路文学经典的必读书目。这显然是开宗明义表明学院文学教育基本等同于经典传授。不过这份书目似乎并未产生多大效果,甚至在被他人目为"文艺青年"的几个人中,也没有谁真正一本正经、按图索骥地进行阅读。至于我,因为某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王小波,一发而不可收之下继续读他所赞赏的作家如奥威尔、杜拉斯和卡尔维诺  相似文献   
10.
杜拉斯的短篇小说《琴声如诉》是女作家当时自身生活状态与心境遭遇的写照。小说探讨了爱情的面貌,指出爱情既具有诱惑力又具有毁灭性。通过安娜这一人物形象,作品表达了对于激烈火热的情感的向往,同时也阵痛于甜美、永恒爱情的死幻与不可得。小说以酒精、木兰花作为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烘托气氛的道具,体现出杜拉斯沉郁、缓长、忧伤的文学风格。整篇小说以及小说里展现着的爱情,仿佛一首如泣如诉的行板,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