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清峭而不秀媚、情韵格律兼长,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后期浙派诗“神骨不俊、气格不高,力量不厚”的弊病,继厉鹗、杭世骏之后再振此派旗鼓。其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明显地表现出对此前浙派诗风的承袭、新变:汉魏唐宋,共炉而冶,在诗歌宗尚上不拘囿于宋诗;用笔雕琢、隶典自如,对浙派末流的钉饵捋扯既有承袭又有修正;以“清”为宗的诗歌风格和以雅正为纲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2.
杭世骏是在"乾隆盛世"中讲了真话,却遭到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典型.通过对其生存状态与心态的剖析,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所谓的"盛世"除了"盛"的一面之外,还存在着阴暗的一面."盛世"君主强化了君权专制,垄断了话语权力,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仍保有批判现实的勇气,敢于直言所谓"盛世"之下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讲真话者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力,连话语权也无法保有,既无法为自己申诉,又不为世人所理解.其遭遇与处身"乱世"的知识分子相比,另有一种尴尬与苦闷.  相似文献   
3.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顺天乡试解元查为仁科场案,历来众说纷纭.新出土的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则揭示出了此案的真相.查为仁乡试科场案系由其父查日乾的冒险和投机的性格所造成.查日乾约请举人邵坡代作文章,贿买书办,传递文章进入考场.查为仁因作弊心虚误书卷面籍贯而被查出.  相似文献   
4.
 乾隆八年,四十八岁的杭世骏因上书言朝廷用人当泯满汉之见,触怒乾隆,被罢官放还,此事深刻地影响了杭世骏的后半生,也深刻地影响了杭世骏诗文的风貌。作为清代雍乾时期一个个性独特的诗人、学者,作为一个仕途遭遇重挫的江南士大夫,其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作品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文化人的精神品质:高才自信、倔强狂傲、敢于担当、坚守气节,纵然清贫、绝不媚俗。这些在许多江南文化人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在清代中期的表现形式,是和清代其他时期不一样的,而杭世骏的诗文作品,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清代中期江南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5.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800年),字慎仪,号讱庵、秀峰,歙县绵潭人。祖上在浙江经营盐业,于是侨寓杭州,曾担任过兵部郎中等职。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后与杭世骏、厉鹗等人在净慈寺结社,称南屏诗社。著有《埠掌录》、《水漕清暇录》、《撷芳集》、《兰溪棹歌》、《小粉场杂识》等。汪启淑酷爱藏书,藏书楼名“开万堂”,藏书量在当时浙江名列前茅。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汪启淑献珍本书600多种,乾隆皇帝特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批准在绵潭村建“御书楼”收藏御赐书籍。  相似文献   
6.
陆勇 《北方论丛》2015,(3):84-87
"曾静案" 表明, 清王朝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认识, 已经超越历代 "华夷观念" 对民族关系的理解, "中国" 在新的大一统基础重新定位. "曾静案" 和杭世骏的命运反映了满汉在文化与政治上的不对等所造成的民族畛域对传统士人政治生命的影响, 体现了清王朝通过阐释传统 "华夷观念" 来重构王朝合法性的良苦用心, 以及由此引发的满人 "中国" 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杭世骏的《史记考证》一书对《史记》及“三家注”中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对杭世骏《史记考证》中的异文考证,择取典型的部分,一一详加辨析,肯定了其考证的价值,也明确其考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杭世骏是清代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共约20余种,近300卷。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研究,有助于正确地评价杭世骏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更好地吸收、利用、总结其为后人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今据《中国丛书综录》的分类法,著录其著述,并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一生中交友无数.比他年长二十岁的著名学者、诗人杭世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袁枚和杭世骏在交游历程中,惺惺相惜,互存作品,相互称赏,关系十分亲密.两人也经常就一些文学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既有相同的看法,又有不少的分歧.他们的友谊从认识开始一直持续到杭世骏去世,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